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期待高考“港澳板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8日10:48 南京报业网

  【金陵晚报报道】年的高校招生,香港院校几乎在有招生计划的内地各省市都掀起了一阵冲击波。媒体对港校北上的反映多为“掐尖”、“重奖”、“叫板北大、清华”等等,但事实是,确实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接受了香港院校、并且成为香港高等教育与内地相互交融的受益者。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国内高等教育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1999年开始

的全国高校大扩招,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尽管如此,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主要矛盾十分明显,即民众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需求和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高考录取率徘徊在40%-50%时,人们追求的是升学;而当录取率提升到70%以上,教育受众就不仅仅追求升学、他们还期待升入理想的院校。

  在“望子成龙”传统观念和“优胜劣汰”当代意识的双重影响下,“升学名校”成为高等教育受众的普遍追求。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面对全世界最庞大、且仍在逐年增长的考生人群,我们的高等教育资源在地域分布、学历层次、专业设置、办学机制、招生办法等许多方面却显出许多的不合理,尤其是公认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式,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已经形成了一种一时难以突破的固定框架,并且产生了一个与之适应的利益人群。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会产生“北大是中国人的北大还是北京人的北大”的激烈争论。

  事实上,所谓“地区招生的不公”,决不仅仅是计划指标、考生人数和分数线三者构成的“技术性因素”所致,而恰恰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式决定的。教育部新闻官员曾放言进大学“如同到商场买衣服,有钱就买好的,没钱就买便宜的”,确实代表了那部分现有分配方式受益者的声音。因此,打破一种已经拥有很大的受益人群、并且被有资源分配权力的机构所保护的固有框架是很困难的。虽然变革不可避免,但在渐进式的变革中,必然还是有人将付出代价:不是受益方失去一部分利益,就是未受益方从改革中获得利益。

  如同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引进”和“吸收”一样,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应该有引进和吸收。近年来,民办高等教育崛起,国际合作办学蓬勃,发达国家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源透过各种管道进入国内,民众对其认可度迅速提升。特别是同在共和国版图内的香港特区、澳门特区,由于其历史原因,走了一条与内地高等教育发展不尽相同的道路,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并且随着“回归”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理所当然的应该面向全国的教育受众。

  从高校招生历史看,内地院校招收港澳学生在前,港澳院校招收内地学生在后。内地高考考生在短短几年内就普遍接受了香港高校,显示在教育受众心目中,香港院校已经是优质教育资源。现在要做的应该是让更多的港澳院校进入内地招生,而不是仅仅一两所;应该在每年的普通高校招生序列里形成集群性的“港澳板块”,如同现有的“北京板块”、“上海板块”、“江苏板块”一样,从而让考生有更多的选择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戚若予

  (编辑风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