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明天依然是那抹绿吗?——江心岛中学“移植”前的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8日15:23 浙江在线

  基于教育生态的学校三维成功管理,已经在实践中验证了它的先进性。2005年,全国核心期刊《中小学管理》以6000多字的大篇幅刊登了江心岛中学“营造绿色教育生态”的探索和实践,陈锋校长也因此被遴选为封面人物。2006年9月,江心岛中学教育品牌即将在杭州北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三里亭落户,创新九年一贯办学模式和运作机制,整体“移植”江心岛中学的原有理念和模式实施办学,使一个相对成熟的名校品牌扎根到一个更需要它并且更有利于它发展的地方。这是对江心岛中学教育生态理念成功实践的肯定,同时也是一次更严

峻的考验,品牌能否成功移植?九年一贯制能否无缝连接?浙江在线记者独家采访了陈锋校长。

  记者:各大媒体都在讨论江心岛中学即将落户三里亭的事,并提出了一个新名词“移植”,请问您是怎样理解“移植”的?

  陈锋:移植是个生物学的概念,把它用在办学上,这的确是下城教育的一大创举。这里所说的移植,是指学校品牌,是办学理念。江心岛中学的办学理念就是基于教育生态学的学校三维管理。通俗地说,学校不仅仅要让学生有成功感,还要让教师有成功感、满足感。目前,社会上有一种倾向,只重视学生的成功感,给学生各种鼓励、奖励,却忽略了教师的成功感。长此以往,会给教师带来很大压力,影响教学积极性。学校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是学生、教师、学校的三维共同成功,进而达成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的教育目标。这是一条环环相扣的教育生态链,缺一不可。

  当然,品牌移植有一个适应过程,在这期间,要落实先进的管理思想,优秀的管理制度,培育优质的师资,要让品牌在新的土壤中生存发展,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记者:江心岛以前是一所中学,现在要转变成九年一贯制的实验学校,您觉得最大的难题在哪里?

  陈锋:最大的难题应该说是是否能实现中学教学与小学教学的贯通,是否能寻找到中小学教育的无缝连接,以实现真正的九年一贯制。

  从学科角度出发,中小学的课程标准有脱节。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导致某些学科教学的重复,某些学科教学的断层。而学习时间的安排以及学习方法的差异,导致学生诸多方面的不适应。因此,我们打算着手进行针对新课程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编辑工作。

  原先的思维定势对教师的影响也很大。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原中小学老师变成了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老师,虽然“外在角色”一下子转换了,但各人的“心理角色”转换却并不那么容易。实施初期,教师的思维常常会受到“定势”的影响:面对同样的话题,尤其是面对工作量的轻重、工作难度的大小、教育质量的高低等比较敏感的话题,中小学老师的意见应该暂时会有较大的分歧。

  记者:听您这么说来,九年一贯制的无缝连接真是困难重重啊。那它还有实施的必要吗?

  陈锋:虽然困难很大,但话说回来,这应该是一种趋势,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走向关怀生命的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从育人角度来讲,九年一贯制使孩子们少了一次转折,省略了断乳期,使人的成长保持一种延续的状态,它应该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很好载体。

  记者:江心岛中学原有教师全部会投入新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吗?新招的教师如何保证能统一贯彻原有的办学理念?

  陈锋:因为是“移植”,原学校的骨干教师理所当然将投入到新学校的建设中去。我们也将充分发挥中学教师的学科优势,如由中学英语教师担任小学英语教学工作,让小学生一开始就能在正规的英语语境下进行学习;又如我们准备将“做中学”引入小学的科学教学,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动手能力。当然,从长远来看,学校的扩容必然会有新的师资加入。但是要知道我们的办学理念已具有广泛的社会认同,在校长和骨干教师的行动感召下,“新鲜牛奶”的注入不会“稀释”原有的浓度,通过学校自身造血功能,推进和加强教师的培养工程,要达到水乳交融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教师来说,我提出过20字的标杆:学生满意、家长放心、同行佩服、社会认可、生活幸福。做到前两项,只能说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做到全部,才可以称的上是一名真正成功的教师。我时常以此与学校的老师们共勉。

  记者:家长得知江心岛实验学校要办到三里亭,都很欢迎。但他们普遍有个担心,这一区块外来人口较多,学校同时招收本地孩子和暂住人口子女就读,这对办学质量会不会有影响?

  陈锋:三里亭区块的安居房比较多,基本上以吴山、城站、万松岭、湖滨等杭州老城区的拆迁户为主。当然,凡符合招生政策的,不管是本地还是外来人口子女,学校都予以接收。江心岛实验学校移植江心岛中学这一品牌,管理措施到位,有信心能使本地孩子和外来孩子优势互补,都得到好的发展。我们将落实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以尽快得到学生和家长的理解与认同,因为我始终相信“教育是引领,而不是迎合”。

来源: 浙江在线·教育频道 作者: 记者 曹漪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