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如何迎战变化的课堂 对今年秋季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15:19 温州新闻网

  转变理念提高素养

  高中新课程实验无疑是当前的一个教育热点,与先前的高中教材改革和初中的课程改革有很大的不同。7月22日至25日,笔者参加了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会,会上一些新课程实验的教育专家对与会教师做了一些学术层面的指导。但从操作层面上说,很多工作还是处在起步阶段,还需要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那么站在新课程实验的门槛

上,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应该如何适时的应对呢?我们广大的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应该有什么新的方法和要求呢?笔者想谈一下自己通过培训后的所得与思考,与大家共勉。

  笔者认为,面对新课程实验,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有这些准备:“一个转变”,“一个中心”,“一套办法”。“一个转变”是指转变理念。这是新课程实验的一条非常刚性的要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们语文教育领域,还有很多教师“讲风”过盛,把原本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变成机械呆板的训练场,学生成为一个个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是一把把等待点燃的火炬。接受式教学方法的大行其道的背后诱因还是考试,过于繁重的考试压力,使最富有诗性和浪漫色彩的语文课堂缺少生气。苏教版的语文新教材,摆脱了以往“文以载道”的课程设置的束缚,让语文课和政治课很好地区别和剥离出来了,新教材的人文色彩极为突出,为营造富有生命气息的语文课堂创造了重要条件。可以预见,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说教会被互动替代,讲授会给对话让步。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新课程实验的一个非常柔性的要求。这应该是语文新课程实验的“一个中心”。高一(上)的两个语文必修模块所设置的八个专题内容,就充分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教改思想。“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等专题,贴近学生的认识和生活的实际,所选文章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时文,充满新时代的朝气和美感。这些专题又是围绕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方面来选材构建的。课程的中心线索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语文素养,并不等于不要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知识和能力仍然是素养的构成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是标准的流水线,所需要的是流水生产线上的一名技术熟练的操作工。农业所应对的都是鲜活的生命体,说教育是农业,也就因为教育所对的也是鲜活的生命,而且是天地间生命体的最高级别。对生命的尊重,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这是我们教育价值观多样化时代的要求和特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置于首席的位置,从提高语文素养这个角度来看,就比较好理解了。

  在实行新课程实验的背景下,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即有“一套办法”,但决不应该是“满堂灌”的教法。这套新教材有三种呈现方式:“活动体验”、“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文本研习”较多采用加圈点、写批注、作摘录、品效果、谈心得、说体会等解读方法。“问题探讨”较多讨论交流、质疑辩论、比较辩析、假设推理等方法。“活动体验”较多采用各种模拟生活情景的、易于操作的活动形式。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是根本无法想像的。

  这次新教材的语文篇目和老教材相比,约70%有变动。语文教师不但要应对面目一新的教学内容,而且需要准备开设一两门选修课,这就给教师的备课量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紧凑的教学时间安排,又迫使教师作出对所教习的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这里面的取舍和构建体现了教师个人的素养和功底,我们习惯把这种本领称为“教学能力”。这种“教学能力”是我们能够立于课改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是刚性的。与“教学能力”相对应的是“教学艺术”,它却又是柔性的,因人而异,极富个性和创造性。有人曾经把教师的专业性概括为以下几个字:“深者浅之,难者易之,深入浅出。”这种“深入浅出”的本领实质上是教学能力的外在表现,而它的表现过程和方法却是“教学艺术”的内在要求。有着“一套教学方法”的教师,往往是教学艺术高超的老师。

  那么,我们广大的高一新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应该有哪些新的方法和要求呢?笔者以为可以有三条:会自学,会合作学习,敢于质疑。新教材一个学期学习八个专题的内容,任务是比较艰巨的,再加上新教材还配备了一套的读本教材,阅读量是比较大的。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并加以正确和自觉的运用,才不会被众多的阅读材料所困扰和烦恼。高一必修课的选文,颇有《读者》杂志中所选美文的味道,看似浅显,却别有深意。自学课文比预习课文做的工作要多得多。除了扫除文字障碍、初步了解作者和文章大意外,应注意学会筛选信息、品味语言、整体感知等方法。

  会合作学习,也是很重要的。“活动体验”、“文本研习”、“问题探讨”等语文教学活动,需要学生之间的共同探究和切磋,需要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合作学习是世界教育的一个潮流。不要自卑,不要掩饰,不要滥竽充数,不要故意藏拙,甚至不要怕出丑,这样合作学习才有前提和保障。如学习第一课《沁园春·长沙》,可以开展这样一个活动:举出描写秋天的名句,想想它们的情感倾向,并和这首诗歌作一比较,看看它们和本诗的基调有什么不同。找诗句,作比较,没有合作学习,学习难免会不深入和全面。

  著名的语文教改倡导者孙绍振教授主张语文学习应该具备三种本领:还原、比较和分析。这些本领虽是对语文教师提出的,但对学生也是适合的。“还原”就是会把握作品的真正寓意,会领会作者的真正目的,这里就有真伪高下的区别。比较的关键是不但会找出“同中之异”,而且会找出“异中之同”。“分析”就是要会抓住问题的关键和矛盾所在,然后逐步深入,而不是泛泛而谈。比如学习《祝福》一课,有人能够从“发生在春天的悲剧”这个角度切入分析文章,把小说中大家比较忽略的几个和春天有关的故事细节串连起来,从而揭示小说深刻的主题。这样的读法,就是会“质疑”的表现。

  让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高中阶段逐渐走向成熟和深刻,从语文学习这个途径就能够获益非浅。温州中学罗进近

  新课程有“新”思考

  为顺利开始实施新课程,目前全省各地正紧锣密鼓地开展新课程的教师培训。此次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管理等方方面面的调整和变革,注重课程的人本化、生活化、整合化和弹性化。这给教师带来发挥创造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新的困境和压力。

  “新”之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必须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都能通过教育得到不同程度发展的人,而且这种发展有规律的。必须相信每个学生都是独特而完整的人,他们不是学习机器,应有一个自己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应被视为重要资源,要做到因材施教。还必须相信学生是独立的人,有思想,有个性,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尊重青春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生命活泼自由的呈现。

  思考——从文本化教育到人本化教育,从知识本位走向人文关怀,教师要走多长的路?传统教育学的烙印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顽疾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吗?

  “新”之二:平等中的“首席”

  新课程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具体地说,教师要扮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行为的示范者、活动的组织者、智能的开发者、心理的辅导者、发展的促进者、人生的导航者、成长的帮助者等等,这些多重角色功能要求教师有很强的服务意识。WTO《服务贸易总协定》将世界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而教师服务被列为其中第五大类。教育即服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思考——一向以知识权威自居,我行我素的老师,必须从神圣的讲坛“走”下来,那么,作为“人师”,教师可以从哪些途径获得学生的信赖和尊敬?

  “新”之三:学习方式多样化

  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新课程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有人说,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对未来教师最大的挑战。比如研究性学习,学生要进行有效的研究,就要求教师首先应该是研究者,而恰恰在这一点上,一些教师与这一要求有差距。课程标准不仅有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还增加了体验性目标,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在合作交往中学习。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论向过程转变。课堂教学虽有预设但更注重生成。

  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新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实践中应如何操作?如何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现象?怎么样的形式才能让学生互动起来?在注重生成的课堂里教师应如何更好地引导?

  “新”之四:课程内容生活化

  新课程强调“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和谐统一的大教育观,强调大力开发课程资源,把课程资源的内涵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要求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努力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开放而有活力的教育体系。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使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增长才干,从而为营造明丽的内心生活,建构坚实、丰富、光明的精神世界奠定基础。新课程还强调师生都是课程的参与者、构建者。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课程。

  思考——这种开放教材、开放课堂、开放时空的课程,比起过去的教育更带有不确定性,习惯于沉醉在“象牙塔”的教师,应如何带着教材与学生一起走向新的未知的世界呢?

  “新”之五:课程评价多元化

  新课程要求在评价对象、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形式上实现多元化。如不再仅以知识掌握作为唯一的评价对象,把情意、能力等也作为重要的评价对象;把教师、学生和家长都作为评价者;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把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使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改革的进展。要求学校逐步建立起一整套适合新课程理念的管理措施。

  思考——教师既是评价者同时也是被评价者,如何在学校教育中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位置?如何应对社会“唯高考成绩论”的庞大势力呢?温州中学林国爽

  家长看新课程实验——在选择中学会规划人生

  赵女士的女儿就要读高中了,对于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情况,赵女士说:“我对选修制这块还是蛮赞同的,我希望女儿能在学校学会“生存”,这除了她自己的努力,还需要良好的教学机制,新课改正体现了这一点。

  赵女士感慨道,从小学到中学,孩子们很少做过选择,更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新课程实验中的选修学分制挺好,它正是为孩子们适应未来发展,敞开了选择的大门,提供了选择的空间。教孩子学会选择,实际上是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学会生存和发展。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学会负责、学会规划人生,在选择中体验坚信与喜悦,真正使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学生看新课程实验——评价方法体现了平等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

  再过一个月,小廖就要读高一了,对于今年高中要进行的新课程实验,小廖还是很关注的,他在网上看了许多介绍外省实行高中课改的情况,一篇题为《“我为老师喝彩”》的文章,他觉得其中提到关于评价的内容挺好。文章是这样描述的:“每周五下午,上海市向明中学教导主任周孝放都能收到各班学习委员汇总上来的‘课堂教学情况反馈表’。通过这张小小的表格,周老师可以大致了解到这一周学校的课堂教学情况,除了记录老师有无延迟上下课等‘过失’外,每班还要求推荐‘本周最成功的一堂课’。”

  小廖认为,如今老师与学生已不再是单一的传授和接受的关系了,还应该是互动的关系,新的教学关系也不再只是教师评价学生学得如何,还应该由学生评价老师教得如何。这给了学生监督的权利,使得老师能够从学生的评价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在一旁听了多时的小廖父亲接口说,真正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将学生的智力特点与教师的教法相配合。教师通过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努力改变传统课堂只有教师评价学生的单向评价模式,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这种方式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来源: 温州教育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