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高考 现代文阅读分析技巧刍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1日13:42 文新传媒

  以历年高考试题为例

  中国人学中国文,照理是十分容易的事,然而每届高三学生在应对阅读分析时,却往往措手无策,究其缘由,竟是没有践行最基本的阅读方法。为此,笔者列出现代文阅读的多条方法,望对学子们有所裨益。

  正确理解文章标题

  2005年(秋)考试卷第(二)部分选用奥地利犹太人茨威格的《回望昨日的感伤》,这个标题在尚未读完全文时,首先应该意识到是对昔日年华经历中哀伤的追忆;其次再思虑“昨日”的什么事件、“感伤”的具体内容;最后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述“回望昨日的感伤”的作者根本意图及标题作用。由此可以得出———茨威格把欧洲作为“自己的国家”、把维也纳当作“心目中的文化圣地”。然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传统欧洲文化的衰落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崩溃”,让他“伤感和悲观”;维也纳的“昔日的文化辉煌已不复存在”并“陷入了野蛮之中”,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文人深沉的“忧虑和思考”。这让后世界的人类在回望“两战世纪”的沧桑岁月时,更有积极健康的理性反思!

  正确理解字词含义

  2001年(春)考试卷第11题要考生回答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相呼应的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字词的本义可以适当变化,表达丰富多义的内涵。上述题干中的诗句自清代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七律诗之颔联,要较好回答本题,就必须对这两句诗句中的字词弄明、不可含糊——苟,如果;利,使……利;国家,复词偏义,祖国(即大清王朝);生死,用生命作奉献(“生”名状,“死”转义为“献身”);以,与下句中的“之”作句尾助词,无义;岂,怎能;因,因为;“祸福”与“避趋”均为复词偏义,躲避灾祸。这样将它译成现代文,就是“如果使大清国有利(而需)用生命奉献(的话),(我)怎能因为(保全自己而)躲避灾祸(呢)”,显然这句话的含义与全文第11自然段中“只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有利于后代,便在所不辞,管他是沉是浮”的意蕴前后呼应、两相统一的。

  正确理解标点深意

  2006(秋)考试卷的两篇现代文阅读分析中有好几处“双引号”的使用,根据它的表义功能,可概括为“陈述、强调、讥刺”这四大作用。正确把握标点符号在文句中的深邃含义,对分析鉴定有积极效益,郭沫若先生就曾说过“标点符号是会说话的”。就拿今年考卷的关于“色彩”话题的一文来讲,全文中四处双引号的含义分别应该是:特称(“城市色彩”)、陈述(“选择什么颜色”和“喜欢什么颜色”)、强调(“安静”)。特别是“安静”的双引号含义,题干中有“请推断”其原因三个字,则答题时要在把握全文后将中欧城市商业区的“色彩”状况加以理性剖析,就自然得出两点:1、“广告过多、过于杂乱”的状况要由主管部门慎重处理、严格管理;2、当然还应当剔除“将色彩视为个人喜欢的观念,以及城市景观品质意识的匮乏”的错误现实。总之,不同的标点符号,一定要紧密结合文句的上下语言环境去正确深入的推敲思考、掌握本义。

  正确理解文章句意

  2003年(秋)考试卷第2题要求考生说明文中第3自然段中“罗丹敲掉了巴尔扎克塑像那双极为优美的手”此句真义。一般来说,阅读文章或语段时,一定要切切注意其中的“过渡句、转折句、难点句、双关句、互文句、象征句、想象句、联想句、哲理句”等等关键句式。就上题而言,只要认真细读第3自然段,就能知晓其重点是在说明对事物要作“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而不能把“目光都从同一方向投向”“那双极为优美的手”,因为这样会导致“局部破坏整体”的。为了进行“不同侧面”地有效观察、为了不留下“视觉上的盲区”和“阴影”,罗丹从整体地审美视角砍去局部的“优美的手”,以保持巴尔扎克塑像的“多角度、全方位”的整体美。

  (未完待续)

  □语文高级教师周永蔚

 作者:周永蔚 来源:新闻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