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高消费”易损孩子健康人格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09:23 中国宁波网 | |
上千元的儿童手机,一两千元的童装,2000多元的玩具车,3000多元的游戏机…… 记者采访发现,许多家长由于工作忙,很少带孩子外出游玩,有一种负疚感,便在假期通过给孩子买“大礼”来“补偿”。 教育专家认为,给孩子买礼物无可厚非,但不能因“补偿”而陷入“奢侈圈”。 儿童用品趋奢侈化 “儿童经济”是商家永恒的主题之一。假期里,精明的商家促销宣传纷纷登台亮相。 记者采访发现,“童品”趋奢侈化。记者在天津滨江道附近的一些商场看到,儿童服装摆在显眼位置,价格则多为两三百元,有的甚至一两千元。 当被问到这么贵的童装是否有人买这一问题时,一位导购小姐告诉记者:“现在的家长特别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孩子穿好,显示家长有经济实力嘛……” 除了童装,童鞋的价格也不菲,十七八码的“宝宝波特牌”鞋子标价200~400元不等,其他品牌的鞋子也很少见100元以下的。 另外,记者在一些书店发现,过去装帧简单、价格便宜的儿童图书,已经被包装豪华、印制精美、价格昂贵的图书取代。在天津图书大厦,一套10本的《自然图书馆丛书》300元,一套10本的《少年科普知识动漫百科全书》298元,一套4本的《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168元…… “无奈”攀比 商家推出的这些高档“童品”之所以有市场,不能不说是迎合了一些家长的“爱子心切”。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郝麦收认为,一些家长在孩子身上进行奢侈消费主要有三种心态:一是自己工作很忙与孩子相处交流少,存有物质补偿心理;二是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其他小伙伴面前,因为“寒酸”而受“委屈”;三是认为自己的孩子穿用上要颇为体面,这样自己和孩子的脸上才会有光…… “家长即使再苦、再累,也尽量不让孩子在穿用上被别的孩子比下去……”7岁孩子的母亲黄苇说。 一些家长表示:“我们也不想花这么多钱,给孩子买这些高档货,但看到别的父母给孩子买这买那,而自己不买,心里就觉得亏待了孩子。再说,现在儿童消费的攀比风太厉害了,总不能让自己孩子”太寒酸“吧?!” “攀高消费”弊端多 俗话说:“染之以朱则赤,濡之以墨则黑。”专家认为,在物质上毫无节制地“消费”,会助长孩子们虚荣、攀比和贪图享乐的习气,形成不健康的价值取向和错误的消费观。 南开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袁辛教授认为,成人对金钱的价值观和虚荣心很容易被儿童直接“嫁接”。当孩子在衣服、玩具、玩乐等物质攀比中获得认同和尊重时,他们会下意识地形成自以为是、傲慢轻狂的习性。 此外,对于家庭条件好的孩子来说,如果外在的物质条件过于“显山露水”,周围家庭条件一般的同学,就有可能下意识地疏远他,其结果,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极为不利。 来源: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