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能参加竞赛毕竟是少数 看看他们如何成为“少数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7日07:53 浙江在线

  昨天下午3点多,由杭十四中承办的第十五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最后一场实验考试结束,接下去就是等待成绩的公布。“这次考试的题目很灵活。”杭十四中徐志超说,竞赛难度有点大,心里有些没底。他的队友潘隽和林济民都同意他的观点,“特别是实验,验证性的内容在逐步减少,探究性的东西在增加。”

  不过,考试的难度并没有影响大家的心情,他们说竞赛的结果不仅仅是分数,大家

都有收获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这才是最重要的。

  死河蚌带了三天

  林济民是队里唯一的女生,她说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学习态度极好的学生,但参加生物竞赛认识了那么多的“尖子生”后,才知道自己不够的地方还有很多。队友叶永鑫就让她很受触动。“我们有一次做剖河蚌的实验,很多人做不好,老师就让大家带回去练习。三天后上课的时候叶永鑫又把河蚌带来,这么热的天,这个臭味真是让人受不了,可是他因为不懂就一直留着这个河蚌等老师解释。不理解的人觉得他太怪了,其实想想这就是求学的态度。”

  竞赛治好了“恐考症”

  “残忍”,这是队员们送给竞赛的一个词汇。通过层层比赛,层层筛选,几万人只剩下几个人。心理承受能力在一次次比赛中受到历练。“但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有过这样竞赛经历的人面对其他考试就会比较坦然,哪怕是高考。”十四中带队老师———特级教师方淳说。潘隽就是其中一个受益者。以前,考试发挥失常对潘隽来说不是偶然的事,“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越来越稳,潘隽,现在让你去高考怎么样?”方老师笑着问。潘隽腼腆地笑了笑说:“应该没问题吧。”

  视野更宽理想更大

  “视野宽了,见识多了,对自己的要求也不一样。”徐志超说,以前觉得自己很聪明,现在的想法就完全不同了,如果不能保送理想的大学(他们已经具备高考保送资格),一定会放弃保送参加高考。“看了更多的书,知识的储备量远远超出高中的要求。起码相当于大学二年级。”方老师说,竞赛的高要求让这些孩子完全掌握自主学习,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据悉,本次比赛的结果将于明天揭晓,这次比赛的优胜者,再经选拔后,将有4名学生代表中国队参加明年7月的第18届国际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新闻背景

  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科的最高赛事———第十五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8月14日在杭州第十四中学拉开帷幕。浙江6名参赛队员中杭州占了4名,他们分别是杭二中的叶永鑫、杭十四中的潘隽、林济民和徐志超。

  近三年来,浙江省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连续夺得了四块金牌。2003年7月16日,杭十四中的孟琳燕同学,在第14届国际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以总分第9的成绩获得金牌,实现了浙江省在生物学科竞赛上奖牌数零的突破。今年,第十五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在杭十四中举行是浙江中学界的一件喜事,也是我省中学第一次承办如此规模的国家级赛事。

来源: 每日商报 作者: 记者郭雀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