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宁可复读也不去西部高校 高招志愿补报意外遇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7日10:11 中国新闻网

  

宁可复读也不去西部高校高招志愿补报意外遇冷

  资料图片:重庆市永川中学高考学生在学校微机室上网填志愿。中新社发 陈仕川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8月17日电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历时一个多月的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至今已接近尾声。16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启动了第五批高校录取的第二次志愿补报。“这是今年考生最后的一次机会。”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宣传处处长张江琳强调。然而让人吃惊的是,考生对此并不积极,志愿补报今年在浙江省遭到冷遇。

  据介绍,浙江第五批高校共计划录取考生8.2万人,但根据考生志愿最后录取了6.8万人。在8月11日开始第五批招生的第一次志愿补报,而到15日晚还有4000多招生计划未完成,因此不得不启动第二次志愿的补报。

  考生对补报志愿并不积极

  高招志愿补报是为了让考生有更多的升学机会,今年浙江招生部门为利用好有限的高等教育名额和资源,实现招考双方最大程度的对接,把补报志愿通知到有资格补报志愿的每一个考生,然而让人吃惊的是,现实情况和他们的想像大相径庭,志愿补报今年在浙江省遭到冷遇。

  据有关人士介绍,今年浙江上了第一批分数线未被录取的考生全省有6000人左右,补报志愿的名额共有500个,但在有资格补报一本院校的470余名杭州市考生中,只有87人递交了补报志愿卡。“二本”在经过补报和降分之后,还有大约300个名额没有招满,考试院不得不组织第二次补报。“三本”考生是前三批次中补报积极性最高的,但即便如此,杭州市区有资格的637名考生中,也仅有35.8%的人选择了补报,最终经过两轮补报,才完成了招生计划。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浙江省的其他城市。在第一批高校志愿补报过程中,宁波海曙、江东、江北3个区有147人符合条件,但仅有35名考生补报了志愿。温州在第四批录取中,符合补报条件的考生有2000多人,最后只有90多人选择了补报志愿。

  宁可复读也不去西部高校和农林专业

  “今年的招生几乎所有批次都需要进行二次志愿补报。”张江琳说,甚至经二次补报志愿录取后,仍有部分院校的少量计划未完成。这是浙江自2002年开始取消“服从分配”,改为志愿补报以来第一次发生这样的事。

  有关人士分析认为,招生志愿补报遇冷,缘于考生眼中的补招院校的地域和专业“魅力”不足。

  记者注意到,需要志愿补报的高校除了地域偏远,大多是农、林、师范等专业,在浙江各批次的招生补报计划中,不得不通过补报来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中,至少有一半以上属于农林及师范类院校。许多考分上了“一本”线的考生表示:宁愿退而求“二本”,也不愿意去边远地区就学。

  “为确保在发达地区的高校选择到好的专业就读,许多高分考生不惜放弃来之不易的补报机会。”杭州市招办有关人员说,前去咨询补报志愿的考生大多对学校有很高的要求,但可供补报的院校要么地域偏远,要么专业冷门。不少考生家长认为:“与其读个不喜欢的专业,不如在第二批里好好挑一挑。”

  据招生部门的同志介绍,实际上在最初的志愿填报中,考生便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倾向”和“专业倾向”:浙江本省和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高校的报考生源人满为患,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少人问津,甚至不少西部高校出现了第一志愿“零投档”的现象。

  “也正因为此,由于志愿填报在区域之间、专业之间分布的不平衡,导致在正常的招生环节中无法完成计划,不得不进入补报环节。”浙江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认为。

  杭州一位考生家长的话或许有一定的代表性:“谁也不愿意孩子去不发达地区受苦,何况,如果去了内地,以后要回来找工作就难了。而东部地区条件好,机会多,以后就业环境也好。”

  复读为将来就业早作打算

  “发挥不好,上不了理想的院校宁愿复读。”采访中,不少家长和考生认为。一位家长说,如果上不了理想的院校就可能意味着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二十多年的辛勤苦读就可能等于白费。“与其毕业以后连工作都找不到,还不如现在早做准备。”

  正陪同女儿咨询补报志愿的家长认为,现在的大学教育太死板,又不太符合社会需求,形成一种非常不合理的现象:当年高考相差仅几分的同学,三五年后的人生际遇截然不同,而且随着岁月增长这种差距可能越来越大。“要解决这个问题,先得从改变‘一填定终身’入手。”

  “考生在择校时眼光要放得长远一些,不可盲目跟风,也不要轻言放弃。”张江琳认为,现在中西部和农村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多于东部沿海城市,一些专科类的高级专业人员就业状况甚至比本科生还好。同时,所谓的热门和冷门专业也是逐年变化的,任何一个类型的专业人才社会需求量都是有限度的,到一定程度就会饱和。 (董碧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