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浦东老闲话培训火爆 专家称方言保护需从下往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7日14:29 中国新闻网

  

浦东老闲话培训火爆专家称方言保护需从下往上

  资料图片:上海方言广告语中新社发 井韦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8月17日电 据上海青年报报道,“侬讲稀奇不稀奇啊!”这一句地道的浦东本地话,在当地土生土长的12岁陶琪赟却练习了不下10遍了,现在他已能用这一些简单的“浦东本地话”与奶奶聊天了。16日,浦东高行镇文广中心为期一个月的“浦东老闲话”免费培训班结束了,意外的是,现场仍有近千位家长带着孩子踊跃报名,其中不少都是土生土长的浦东当地人,他们纷纷表示,学说“自家话”为了不忘本,这可要比外语重要多了。

  土生土长浦东人:学说本地话就是不忘本

  一堂课45分钟,授课老师说的全是“老浦东话”,讲台下众多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咿咿呀呀”地用浦东本地话大声朗读起来,这是7月初在浦东高行镇文广多功能厅内“上演”的特殊一幕。原来,浦东高行镇“浦东老闲话”培训班正在上课,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0岁左右,不少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

  现场,高行中学初预班12岁的陶琪赟就是该课堂上的一员,他与身边大多数同学一样,基本上能听得懂浦东本地话,但以往他要开口却是一口“洋泾浜”,总是发音不准,脸红到脖子根,引来哄堂大笑。为此,小赟说的话越来越少,性格变得很内向。

  为此,小赟的妈妈张小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和丈夫都是浦东的本地人,但儿子从小在学校里说的都是普通话,由于本地方言说得不好,小赟与奶奶说的也是普通话,时间一长,“自家话”都不会说,这就是忘本呀!

  “7月初,我在高行镇图书馆内看见这个培训班的消息,这可是一个好机会,没有多想,马上就带着儿子报名了。”张小明对记者说,第一堂课上,老师教大家一些浦东本地话的基本发音,很多同学都不会说,儿子不怕被人取笑了,终于愿意大声开口说话了。

  “现在,儿子与奶奶都用本地话聊天了,奶奶听见孙子一口地道的乡音,感到亲切多了。”母亲张小明开心地说。

  新上海“移民”:全家学说方言成为一景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浦东本地话培训班中大多数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但其中也出现了上海新“移民”的面孔。

  今年只有8岁的瑞瑞,就是其中的一例,他今年刚刚读小学一年级,暑假一开始就没有休息了,妈妈侯梅急忙把他送进了培训班内“充电”,10岁的表哥也与他一起,俨然成了“陪读”。

  瑞瑞的父母是新上海的“移民”,但却对浦东方言充满了兴趣,一得知消息,妈妈就带着儿子、拉着外甥报了名,甚至自己也坐进了课堂,听得津津有味。原来,侯梅和丈夫刚到上海不久,平时夫妻两人忙于工作,没有时间过多照顾儿子,但有一天儿子提出的一个问题,却让侯梅担心不已。

  “妈妈,小朋友都说我是外地人,因为我听不懂他们说话。”小瑞瑞为此很伤心,在学校、课堂上老师说的都是普通话,但有一些本地的同学们私下会讲一些“奇怪的话”,根本听不懂,更不要说开口了。小瑞瑞不知道,其实这也是妈妈的一块心病。

  于是学说浦东方言,就成为瑞瑞一家人的目标。同时,瑞瑞一家在培训现场惊讶地发现,像他们这样一家三口的学员还真不少,老老小小挤在一起大声朗读浦东方言,这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培训班:欲进入学校推广本地方言

  原本担心课堂上的位置坐不满,但现场却座无虚席。面对如此热闹的场面,该活动的负责人尤女士颇感意外。

  “这可是我们第一次举办此类活动,作为一次尝试效果还真不错。前来报名的大多数都是中小学生,不少家长也陪着孩子一起学说浦东本地话。”对此,尤女士告诉记者,有意思的是,现场大多数学员都是本地人,他们带着孩子从四面八方赶来,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欲望。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学员大多数都是高行镇附近的中小学生,普通话是他们在平时生活中使用频率最多的语言,虽然家里有一定的语言环境,但不少学生都是“一知半解”,听得懂不会说的“哑巴方言”占大多数。

  对于推广本地话,尤女士也有不少担忧,她给记者举例说,目前高行镇有一个“浦东说书表演唱”团队,专门用本地方言进行表演,上个世纪70年代很受欢迎,但现在的队员的人数还在不断减少,大多都是近40岁的兼职工。目前,还有一个初步的计划,在当地学校内开设一两门方言兴趣课程,吸引更多学生亲身参与。

  教育部门:二期课改将设上海风土人情课

  设立本地方言培训班,语言教育专家给予肯定,但也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本市教育委员会语言文字管理处的夏老师表示,目前全国一共有7大语系,浦东本地话只是属于沪语中的一类,地方语言培训班的火爆,这是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不需要人为过多干预。

  据介绍,按照语言使用方面的规范,在教育教学、会议和集体活动场所必须使用普通话,此外,完全允许使用地方方言,但语言是不断发展的,比如说现在很多年轻人说的上海话正在悄悄发生变化,方言最终会越来越向普通话靠近,但有一点无需担心:随着社交圈子的扩大、阅历的增长,大多数青年都会说一口地道的上海话。

  夏老师告诉记者,最近的一份抽样8000位中小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随着年纪的增加,年轻人都会说一口地道的上海话,家庭氛围是一个主要影响因素。另外,在二期课改中,将有计划地开设一些关于上海风土人情的课程,让学生了解方言。当然,方言的保护也不容忽视,目前语言教育部门正在与复旦大学联手,调研沪语特定时段的发展历史,作为语言资料记录下来。

  语言专家:方言需要从下往上保护

  “实际上,方言处于一个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普通话正在推广,但另外一方面民间组织会自发传承地方特色,比如说方言。”昨天,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申小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经济发展越快,人口流动越大,方言消失得越快,这在物质上是一种进步,但却是一种文化上的损失。

  “一个现代化的人,从语言上说,他一定是能说国际标准语,又能说一口地道方言的人。英语、普通话和方言这两大类应该并存。”对此,申教授提出建议,方言一般都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保留下来,同时我们可以自觉建立一些书面语言系统。另外,应该采取“自下从上”的方法保护方言,比如说在学校内设立一些方言兴趣课程,民间社团开展方言推广活动等。(吴晓青)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