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深度关注:教育为何太功利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8日15:14 金羊网-羊城晚报

  文/李志文

  最近一项民意调查显示,34.7%的受访者后悔上大学,认为念了四年,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投入产出很不划算,所以学生对调查的回答很干脆“后悔”。

  公众对大学的期待已渐渐超出了传统教育的含义,出现太功利的倾向,这是教育出

现了问题,还是中西文化融合中出现的阵痛,应如何看待?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景怀斌教授,景教授对哲学与心理学有很深的造诣,长期从事压力管理,文化心理研究。

  西方文化“有用”导致功利

  问:为什么中国教育会出现太功利的倾向?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因吗?还是社会转型期,受西方思潮影响而带来的问题?

  答:如果从文化的角度看,教育出现功利化的原因倒是西方文化,尤其是近现代西方文化的特点所致,它强调“有用”。当前,中国社会的运作,基本上是以西方文化为蓝本的,强调竞争,金钱至上,享乐等等,这实际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对。

  或许因为这个原因,近年中国社会出现复兴传统文化的思潮。从文化基本气质看,中国传统文化倒不是突出“用”的东西,而是强调自我超越,心灵境界的自我发展,如儒家的“学”,是“为己之学”,但这里的为“我己”,不是为自己所用而“学”,而是为了达到心灵境界的成熟而学,把大学当作是工厂,要学了就有用,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运作制度所致。就现实看,这种趋势对大部分人都有牵制,更多的是从“有用”和“无用”的角度来谈。当然,这也是目前大学发展的动力,从大学招生的栏目和分类变更就可看出,这种影响的巨大。

  大学经历难以用金钱表述

  问:是不是因为“学而优则仕”传统观点影响,现在不少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不能“仕”而后悔?

  答:从传统文化角度看,“学而优则仕”是致用的方式而不是学习的主要目的,现在很多人只了解“学而优则仕”,其实古语的完整表述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强调人应不断自我提高。至于说到读大学后悔的问题,如果从当下的“用”的角度看,可以说是“后悔”,因为上了大学都找不到工作。但是从“大用”的角度,如人生的投资看,真正的大学的经历绝对是花钱都买不到的,大学的气氛是独特的,是具有理想化色彩的前社会生活形态。在这里无论是学习还是体验的所谓种种“不快”的心情,都具有超越真正的现实色彩,这些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可以培养人某些超越世俗的气质,所以大学体验难以完全用金钱来表述。

  即使从投资角度来说,大学教育对个人能力作用最后是会体现的,如两个人应聘建筑工,一个是没有受过大学教育,一个受过大学教育,开始的是谁的力气大工资高一些,但干两个月后,受过智力训练的员工,他因大学教育而带到的能力或智慧,如果体现出来,就会使他的工作质量体现出来,从而其收入或晋升就可以带到回报。所以,如果说"后悔"作为情绪发泄,可以理解。但如果认真看,这是不符合常规算法的答案。

  二十年来忽视心灵的塑造

  问:有人说教育变成了工具,教育的定位是否出现偏差?教育是工具还是全面培养人?如何定位?

  答:教育的这两个作用都有,教育不仅使人体现出应用价值,还要使人“成人”,具有符合社会主流价值,亲社会的人、身心健全的人。面对现实,教育无法消除功利,但教育更应把学生身心都培养好。其实心灵问题对人更重要。如果说二十年来教育有失误话,怕是忽视对人的心灵的塑造,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学校,因为也是社会的问题。心灵问题的核心是信仰,信仰是一个文化体或社会的深层,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其解释系统。西方的信仰教育可以从宗教传统和习俗中看出,而我们中国大学课堂里很少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在心灵层面上对学生的教育基本没有或者效用很小。

  网上了解到,北大清华开国学课,挺多人愿意去学,因为他们都缺乏这方面的教育。这是同学们的心灵需要,通过国学课了解传统文化的信仰问题。所以信仰教育,特别是符合一般民众的信仰或心灵的欠缺是大学教育制度和体系该反思的问题,不解决对人的发展影响很大。

  信仰不仅是个人价值观念,还带来其他的东西,如“诚实”,是人的伦理性品质,但与信仰联系在一起。以基督教为例,基督教信仰上帝,人是有原罪的,因此,基督教要强调,信仰上帝,感谢上帝,成为上帝的选民,就应以诚实的方式张扬上帝的荣耀。这是西方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也强调诚信,如论语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皔,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无信不立”。目前,诚信问题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的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其原因之一恐怕在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欠缺。就社会后果看,个别人的不诚实,使全社会都为他们付出代价。所以,教育应是身心都关注。

  应该思考“用”以外的东西

  问:教育怎样才能让学生跳出单纯追求知识或工作的误区?

  答:这种状况,从个人的角度,学生应有这样的认识或意识,人生不仅仅要有用,还有心灵安顿,安身立命的问题。安身立命即人找到终极依托,摆脱外界困扰。人跟动物的最大不同在于人有自我意识,自我追问生命的来源在哪里,人生的价值在哪里,等等。这样一追问就带来人对生命的恐惧。生命是向上前的,人年轻的时候可能暂时不会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但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早晚会有这样的追问,这就需要心灵安顿,超越外在的“用”的东西,人应该去思考这方面的问题。

  同时,大学也应当给学生这方面的引导,不要仅仅从“用”的角度去培养学生,还是上面谈到的意思,大学应该从体制和就学内容上对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进行规划,其中传统文化价值应当理性参照,中国人毕竟流着中国文化的“血液”。

  

深度关注:教育为何太功利化?

  图:第7届国际教育暑期夏令营8月4日在北京开营,来自加拿大、韩国等国家的90名中学生将学习和体验中国文化。张燕辉/摄

  (金陵/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