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实现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 高中新课程改革四大关注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10:43 温州新闻网

  安澜

  这些天,全市4000多名高一老师提前“开学”,全员进行新课程学科培训的消息再次牵动读者目光。昨日,我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余自强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认为,鉴于此次课改与以往几次教学改革的明显区别,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关于学科领域

  从2000年开始,浙江高考设置文综(历史、地理、政治)、理综(物理、化学、生物),主旨就是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对学生而言,学科强,综合能力不一定强;对教师而言,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创新,知识面窄,思路窄。因此,强调学科科目之间的整合,是本次高中课程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当前国际课程改革比较通行的做法。

  现在,理综有了自己的领域,即科学领域;文综归于人文与社会领域;英语不仅仅是教翻译、语法之类,还要考虑文化,与语文同属于语言与文学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在某一领域的缺失将会导致发展上的“结构性缺损”。为此,方案中明确规定:“高中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

  一句话,课改后,学科老师不仅仅是站在自己这门学科的立场上,还要立足于所属领域,这对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大有裨益。像此次新课改特别设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就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创造。

  关于学习模块

  新的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一门学科下,设立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如在语文科目的选修模块中,有“外国小说欣赏”、“唐诗宋词元曲选读”、“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等;而思想政治课,则引入了“生活中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等选修模块;信息技术课,可选修“网络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或者“算法与程序设计”等实用性强的课程。模块是专题性课程,它的设置,有利于解决传统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社会生活迅猛发展的矛盾;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还有利于形成有学生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据了解,今年秋季入学的新高一课程实验工作,是改革的第一阶段,暂不要求全省所有学校实行学生完全的自由选课,对必修和限定选修的课程也是全省统一设置的。但八大领域中除文理必修模块外,每学年至少要提供2个模块供学生选择。

  关于课时问题

  新课改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却没有减少内容含量。课时的减少,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时间,但对老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挑战。怎样确保知识点的落实?课堂上的时间少了,学生的精力用于什么地方更有利?如何合理分配教师的工作?等等。对此,有专家提议组织各类研究班、学习班,加强教师的科研工作;进一步强化教学能力、课程建设能力(既包括如何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也包括如何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发多样的学校课程)、学校教学管理能力及课程资源建设能力等,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新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十分充裕,除了每周3课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外,学生每学年还必须抽出一周时间做社会实践,同时三年中还不能少于10个工作日去参加社区服务,计15个学分。

  关于探究问题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学生探究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但什么是探究,目前还缺乏一个大家都能认同的概念。从认识的模式上看,狭义的探究就是假设-检验,而广义的探究就是实际-认识。但现在要特别警惕非科学的做法。比如,有学生要探究“爬山虎的茎为什么贴着墙往上爬?”其实,这样的问题根本无需假设,只要观察就会有所获。所以,老师怎样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真正的探究能力,这是一个需要关注也值得探讨的问题。

  余自强认为,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出台,意味着向“理想的课程”迈出了一步,担子重,路正长。

  相关链接

  课程类型

  国家课程:必修+选修I

  地方课程:通用+专题

  学校课程(选修II):由学校开发共同基础=国家课程中的必修个性发展=选修I+地方课程+选修II

  课改主要任务

  1、合理设置课程

  2、建立学分认定制度

  3、开发校本课程

  4、建立选课制度

  5、转变教学方式

  6、改革教学管理

  7、建立校本教研制度

  8、规范教学用书管理

  9、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来源: 温州教育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