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和尚也要与时俱进 46方丈进高校学习管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17:59 大河网 | |
大河网讯“做和尚是有清规戒律的,但也要与时俱进,否则就只有被社会淘汰。” “我们讲普度众生,如果不到众生中去,那也就空有一颗慈悲心而已。” “社会信仰需要和宗教产品提供是我需要费心思考的问题。” 道坚想借鉴少林寺的现代商业化运作模式,建立旅游、休闲、商贸一体化的商圈经济带,主打华岩寺宗教文化品牌,带动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 佛教,不仅是促进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而且正以古人不能想象的开明,步入现代化进程。 大学校园齐聚僧人CEO 2006年8月19日早上8点,道坚方丈随同一群僧人匆匆走出了位于西南大学自成园的宿舍楼,他的身后是一个提着手提电脑的年轻随行者。这群身着灰色僧装、表情镇定自若的僧人刚走出宿舍,就吸引了过路行人的目光。 此前几分钟,33岁的道坚方丈刚刚通过手机将寺院一天的事情作了安排。身为高僧的他长相干净儒雅,眼神里透着一股清澈与亲切。 尽管这是暑期的校园,人不多,但是大家见到这群僧人还是感到惊奇。在到达教学楼之前,道坚等僧众必须穿越他人的目光和小声议论。 前往教学楼的路程比较远,走了大约一刻钟,灰色僧装裙缕飘荡,道坚大步流星走过通透现代的教学楼大厅,来到了教室,他目不斜视地来到靠前的座位坐下,轻舒一口气。然后,他起身找到旁边的插座,将笔记本电脑连接启动。 5天前,道坚和来自重庆各个寺院的46名寺院住持、方丈等管理人员,开始在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教授指导下,系统学习为期10天的现代管理学、寺院管理决策与计划等寺院微观管理课程。 尽管学习时间不长,僧人班里同样配备了由班长、学习委员、清洁委员、文娱委员等班干部组成的班委会。班长由市民宗委的工作人员担任,班主任则由负责主要课程的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杨玉辉博士担任,其他职务就由僧人学员们自己担任。 “所有学员都应该以自己的行为来体现自己的信仰和精深的佛法。”上课之前,班长向大家强调课堂纪律,除了生病以外一般不允许请假。8点30分,班长的话音刚落,铃声响起,僧人们开始上课。今天的课程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讲课的老师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宗教学博士彭自强。因为有几位住持之前就与彭博士相识,所以课堂上的互动比较多。 很多僧人都密密麻麻的记满了笔记。由于道坚之前学过这门课程,所以他自个儿在笔记本上撰写他的课程论文,很少有抬头的时候。记者注意到,他没有查阅任何书籍资料,但是却非常详细地写下了论文后面的摘引和注释,可见其记忆力实在了得。 10点30分,课间休息。僧人们大多聚在一起,相互攀谈。有的则听起了MP3,有的或者跑到教室外面打电话。道坚大致跟记者讲了一下今天的安排,感叹这个上课的日子比他在寺院要清闲许多。 再经过1个多小时的课程,时针指向12点整。老师宣布下课,僧人们起立说老师再见。对于僧人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上课老师的评价是,“听课很认真,从来不迟到早退,从课堂表现来看挺兴奋”。 来到食堂,特别为他们准备的食物已经摆上饭桌,僧人学员开始进餐。“这是大蒜烧鱼条、这个是盐菜烧白、那个是糯香夹沙肉、还有酥椒鸡丁……”道坚向记者介绍菜肴,别看都是荤菜名,其实鱼条是茄子做的,烧白、夹沙肉也是冬瓜和南瓜制成,定做的时候就要求全是素菜,而且都用菜油。 “这里的味道还不错,虽然和我们寺院的斋饭有些差别,但还吃得惯。”僧人学员大都吃得津津有味。 10分钟以后,记者跟随来到僧人学员们的公寓。他们的大学业余生活,一般是在看佛经和用电脑度过。传统与现代的生活、学习方式在他们身上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回到宿舍,道坚法师正坐在书桌前敲击着他的笔记本电脑。“很方便,可以无线上网,下资料、发邮件都很快!”道坚法师告诉记者,华岩寺的网站上开通了BBS论坛,他自己就是论坛版主。对于这个身份,道坚很看重。 “我们来学习,开拓眼界是主要的,做和尚是有清规戒律的,但也要与时俱进,否则就只有被社会淘汰……”道坚法师说,普罗大众眼中充满神秘色彩的僧人,日常生活其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高深莫测。 在道坚法师跟记者聊天的时候,一旁的风轮法师已关上电视,开始闭目打坐、诵起了佛经。 道坚的随行悟乐法师则喜欢喝茶,他的茶道功夫也十分了得。不过,这还不是他最喜欢的事情,他还是一个超级乐迷。他喜欢音乐,常从网上下载歌曲。“民族的、纯音乐我都喜欢,我笔记本里装的音乐容量达到了60G。”悟乐法师一边下载音乐,一般哼着小调。 下午课后,晚上没有课程。晚饭后,僧人们开始诵念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经文典籍,恍若返回时光隧道的另一端。 道坚法师说,学校生活比寺院里规律得多,但日常的打坐诵经还是一样都不能少,“只是时间相对来说比在寺院要自由一些了。” 名片手机电脑一个都不少 僧人为什么要来大学充电?“僧人也需要管理,我们学习的也不过是教人如何进行管理罢了。”道坚法师这样解释:“这次的学习是一个突破,也是一种探索,寺院也需要有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同样需要现代化。” 在来到学校之前,作为华岩寺的方丈,道坚法师比现在更忙碌。 每天早上,他4点半就要起床,例行的早课在大雄宝殿进行,僧人们念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等经文。华岩寺早已用上了自来水,僧人们清晨再也不会挑水练功了。不过早课后,很多人还会跑到后面山坡的初祖庵练脚力,一上一下15分钟左右。 早上7点左右吃早饭,是清粥、馒头和咸菜。用餐的时候,道坚开始大致安排一下当天寺院的事务,然后百余名僧人开始分赴各自的“岗位”。僧人们都有津贴,一般只有200块左右,根据各自的岗位不同津贴数额也不一样。僧人们的伙食、衣物等都由寺庙提供,而寺庙的收入主要靠信徒的供养和香客的布施,以及相关营业收入。 华岩寺的组织机构包括弘法部、法务部、经济部、后勤部、财务部等。来到自己办公室,桌面上是他的笔记本电脑,道坚开始利用网络办公。同时也签署一些文件和审核报账单。每年,寺庙几百万的资金都需要经过他的审核才能使用。每个部门的事情都要亲历亲为。 “作为一个现代僧人,不应再远离尘世,而应生活在人们中间,应加强和社会的沟通与协调;现代的寺院也不应该走以往那种隐藏在深山老林、靠别人捐赠过日子的路线。”道坚说,其实他自己肩上的任务很重,“通过学习掌握必要的现代管理方法和技巧,以提高寺院的管理质量”。 华岩寺,从首任方丈算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作为身处都市的寺院,现在除了寺院外,还拥有一家素食餐馆、一家招待所以及一些出售纪念品的商铺。“因此,在管理的思想、视野、理念、方法和手段等多方面,与传统的寺庙管理已有所区别,”但是道坚并不承认这是一种公司化的寺院管理模式,“我只是觉得借助现代工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于提升现在形势下的寺院管理水平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宗教管理有1000多年的历史呢,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 和著名的少林寺一样,华岩寺的日常宗教活动越来越多的有了很多商业化的活动。为适应新形势,道坚在慢慢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他正在吸收现代企业化管理模式,开办了西南地区唯一的佛学院。佛学院的学员可以看作是本科毕业生。而读佛学研究生要想得到学位,也需要英语6级过关,两年里有20多门课程,除佛学科目外,还有哲学、伦理学,好多呢。道坚说:“他们年轻一辈肩负着续佛慧命、弘扬佛法的使命。” 除了佛学院,道坚还想借鉴少林寺的现代商业化运作模式,建立旅游、休闲、商贸一体化的商圈经济带,主打华岩寺宗教文化品牌,带动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但是,“现在条件还不行。” 不过,目前寺院正在发展,他迫切希望提升内部高级管理人员的现代管理水平,“不仅需要懂佛经的虔诚和尚,而且需要懂电脑、会外语、拥有相当管理知识的寺庙管理者。” “对。”站在旁边的年轻法师悟乐说:“我们出家人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和老一辈出家人相比,我们更容易接受现代化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比如打乒乓球、电脑上网等。” “我们这一代出家人,从小受到的是现代教育,已经不像当年僧人那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悟乐看来,佛教不能脱离现实社会,不能排斥汽车、手机、电脑等现代化的便捷手段。但同时,佛教徒仍然要继承古佛、清灯、头陀苦行的传统,保持僧装、素食、独身,遵守戒律、教义等。 说话间,手机和座机同时响起,道坚这时像个繁忙的公司老总。他示意一个年轻僧人过来接电话,自己则用手机向其他人传达着自己的指示。 道坚说,在华岩寺,18岁以上的僧人们大都拥有自己的手机,且手机型号也各不相同,有的还是最新、最流行的,彩屏、摄像一应俱全。电脑、宽带、电话更是早就进入了他们的生活。 不过这些现代的东西在开始进入寺庙之前,在寺院内部还出现过不小的争议,不过,后来赞成的声音还是压倒了反对的态度,“毕竟有时候一个电话就可以轻松解决很多事情。” 道坚递给记者一张名片,手机、电话、传真、网址一应俱全,中英文对照。名片上还印有道坚身披袈裟的半身像,“名片是请人专门设计过的,这张照片显得我年轻了一点”。 方丈的担忧与佛教的未来 道坚在四川一个贫苦的家庭长大,1991年,20多岁的他在华岩寺出家。后来他被派往北京、上海的一些佛学院学习。 2004年,他回到重庆接手华岩寺,成为重庆众多寺院中最年轻的方丈之一。也许正是由于年轻,他显得比别的方丈更有干劲。从一开始他就有着现代、开放、不避世的治寺理念。 华岩寺还保存着古老的管理体制,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还是有些调整。方丈是最高领袖,在他之下设读经堂、念佛堂、禅修堂、客堂、库房、典座、财务部等等。另外还有专门的执事比如僧值僧、点座僧和督监僧等等。“人多,管理起来还是比较麻烦。”道坚说,处理人事是一件很动脑筋的事情。 除了人员管理以外,作为方丈,他更多的需要学会如何支配寺院的资金流向。华岩寺的资金主要来自门票收入(其中三分之二归当地政府)、信徒捐赠,其余的就要靠自主经营了。 道坚不愿意透露寺院每年的具体收入,他只是大致的告诉记者他的花销情况:四分之一用在佛学院、四分之一用在宏扬佛法、还有四分之一用在寺院开销和维修,另外四分之一用于慈善。他透露,每年华岩寺向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捐赠人民币都在四五十万元。他们还先后对一些经济状况不好的寺院进行扶持,并捐修了秀山希望小学,每年还定期举办免费的夏令佛教活动营等等。在道坚看来,佛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所以需要大力推广。 他推出全国第一支僧人足球队,频频接受媒体采访,让华岩寺的名号多次出现在公众视线。每年他牵头组织的“中国·重庆华岩佛教文化节”都规模浩大,声名远扬。“我的寺庙,没有需要佛教界内部资助,都是自己募集资金!”道坚自豪地说。作为华岩寺这个西南著名佛家圣地的方丈,道坚事实上扮演着多重角色。 过去的寺庙大多与世隔绝,艰苦度日。“如果寺院全靠信徒捐赠维持运转,佛教的衰落是必然的。我们讲普度众生,如果不到众生中去,那也就空有一颗慈悲心而已。”如今,道坚试着与人打交道,与这个社会打交道。“我们需要获取知识,学习英语、计算机、出国留学这些都是必须的,否则我们将会距离这个时代越来越远。”他说。 这个时代的中国社会,对佛教其实仍有很大需求,但我们的佛教今天又能提供什么?“寺庙和现代社会的接近已经不可避免,”道坚说,香港和台湾宗教之所以有生命力就是因为和民众结合,基督教不也是走进人家布道吗?当然这种结合要有原则,寺庙清修静养的修行本分不能丢。 “社会信仰需要和宗教产品提供是我需要费心思考的问题。政策空间、基本理论、发展目标,这些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感觉有点茫然之中乱象丛生”。他开始思考佛教的未来,令道坚担忧的是,现代佛教的传播正面临危机。 “走出去”与大众对话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价值危机和道德危机,突出的表现就是自我的迷失,佛教所倡导的觉悟解脱和无我奉献等修行理念,有助于促进世俗社会的道德完善。”道坚说:“如果电影、电视节目和互联网,这些现代化的交流工具都可以为佛教服务,那么我们的佛法和传统文化一定可以更好的发扬光大。”他提倡佛教徒“走出去”,与普罗大众直接对话。 事实上,道坚没有念过什么书就直接读了佛学院,但是他的文章写得明白晓畅,还是天生的老师和演说家。电脑刚出286的时候他已经在熟练使用了,现在他的五笔字打得很快。 对道坚来说,还有一个困扰的事情就是与这种观点作斗争:寺庙的存在就是为了钱。尽管,这样的质疑在华岩寺看来并不明显。 谈到外界质疑寺庙越来越商业、越来越有世俗倾向时,道坚和当前少林寺掌门人释永信是一个态度:“邓小平都说了,发展是硬道理,社会在发展,与时俱进,少林寺也要发展,佛教也要发展。你们是不是觉得少林寺放在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里就对了?” 事实上,佛教如何在时代的潮流中,找到自己的明确定位,并且发挥佛教的中道智慧,正是道坚这样的佛教领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我正在努力,我希望佛教能够成为许多人的道德方舟。”道坚肯定地说。 -相关链接 2006 佛教 大事记 少林寺发起首届“中国功夫之星”大赛——2006年3月,知名寺庙少林寺与深圳卫视合作,发起首届“中国功夫之星”全球电视海选大赛,邀约全球武功高手参赛,引发大陆民众对少林寺的热切关注,理解或非议的声音交替。事实上,从商标案、大拆迁、开公司到将互联网装进藏经阁,并举办互联网论坛,少林寺与现代生活的每一次拥抱,无不在大陆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因为它颠覆了民间对少林寺封闭、苦修的传统印象。 方丈被奖轿车——2006年8月14日上午9时30分,河南省登封市召开了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对近几年为登封旅游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授予“发展旅游突出贡献奖”,并奖励了他一辆价值100多万元的大众越野车。 上午11时许,主持人宣布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获得价值100多万元的大众越野车。看到奖给自己的高级轿车,释永信方丈看了又看。据了解,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各年来一直致力于向世界推介少林寺,通过报纸、电影、电视、网络等多种手段和世界各地的人民进行文化交流”的形式,将千年少林文化传播出去,“为少林寺在全国乃至世界上赢得了声誉”。 少林方丈受重奖,也引起了舆论的不小争议。 高僧重走玄奘路——中国两名高僧于2006年7月19日启程,他们将沿着唐代高僧玄奘的足迹,用4个月重走取经之路,最终抵达印度。 行前,明贤法师表示,这次“重走取经路”的条件比玄奘当年要好得多,有一支十几辆车、几十人的后勤队伍支持,但步行仍是他们最主要的西行方式。遇到确实难以通过和危险性很大的地方,他们才坐飞机或汽车等通过。 明贤法师在江西云居山的西峰寺任方丈,担任江西佛学院副教务长,今年(2006年)33岁。他告诉记者,原本他甚至不愿意介入重走玄奘取经路的这种俗世举办的活动,他特别担心这是一个商业活动,会给他的修行带来不良的影响,但一个居士的提醒打动了他——“这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件大事”。这句话使他毅然决定走到这条“取经路”上。另一名西行僧人是台湾的慧在法师。他一直在美国读博士,不久前才被台湾佛教界推选接替身体不好的师兄。与两位“唐僧”一起西行的还有6名行者:2位博士、1位画家、1位有过印度独立旅行经历的作家,以及2位武林高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