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深圳:科研经费不再“切蛋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4日00:09 人民网-人民日报

  改革是要在“合法”的基础上解决“合理”的问题;科研经费改革就是要通过更合理地配置政府资源,促进“产业链”、“创新链”的形成和发展,体现政府“角色”的转换,促进“效能政府”的建设。

  ——深圳市市长许宗衡

  面对每年数亿元政府科研资金的“大蛋糕”,刘忠朴可谓是“操刀”人物。但这位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局长日前说,今后他再不会给这块“大蛋糕”“操刀切块”了。

  深圳今年围绕“自主创新战略”制定的配套政策中,规定政府的科研投入不再由政府官员“拍板”分配,项目的单一“点”投入改为产业的环节“链”投入,传统的“审核项目”改为“审核企业”,“事前拨付”也改为“事后报销”。

  在日前召开的深圳科技研发资金改革解读会上,专家们认为,这是深圳政府对科研资金管理机制的根本性、突破性的改革。

  “合法”与“合理”

  1992年,深圳的政府科研资金不过200万元。今年,这块“蛋糕”已经增大到6.5亿元。但按照“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总体思路,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近日要求深圳要继续“舍得投入”。

  深圳已明确提出,未来5年,该市财政的科技研发投入将超过100亿元。

  投入的力度在迅速增强,矛盾和问题也日渐突出。“华为”、“中兴”申报科研资金的项目报告,不仅负责审批的科技局官员、连深圳科技专家库中的专家也对项目中的世界先进水平如何评价“叫难”;一位评审专家坦言,深圳许多“海归”人士科研项目的“高新含量”,已经“大大超出了自己的认知水平”。

  一位企业的研发主管透露,为了取得科研资金,他们会针对政府的申报要求“投其所好”,“设计”出完全符合政府要求的“项目”申请。“不批准无所谓,反正企业也没损失”。

  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的官员也证实,有些企业的申报项目只不过是“一纸设想”,项目的市场前景无法预料。

  2004年,深圳针对政府科研资金管理中的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内部监督、审批过程“不透明”等问题进行了第一轮改革,确立政府的科研资金由“企业申报、专家评审、政府决策、社会公示”。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局长刘忠朴说,第一轮改革解决了科研资金审批的“合法”,而科研资金投入如何“合理”、如何更有“效益”,需要对政府科研资金管理机制进行第二轮改革。

  “事前”与“事后”

  今年7月26日,深圳推出了政府科研资金管理的第二轮改革举措。刘忠朴说,政府科研资金要从对“项目”的支持转入对“创新链”的支持,通过更合理地配置政府资源,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形成和发展。

  深圳已拟定了企业研发资助、非共识技术创新、科技企业孵化器资助、留学生创业资助等11个研发资金投入计划,基本覆盖了科技创新的各领域、各环节。专家们在解读这些举措时认为,深圳政府科研资金管理机制的思维模式已由“点”转向了“线”和“面”,而政府在审批流程中的位置也由“事前”转向“事后”。

  按照原来的“项目评审制”,企业把“项目”写成报告、由政府官员与专家评审、经评审认定事前拨付科研资金。现在,企业不再“事前申报项目”,而是“事后申报企业研发投入”;政府不再“事前审项目”,而是“事后评定企业研发投入”;政府对科技研发资金也不再是“事前拨付”,而是“事后报销”,这给了深圳企业“自我投入越多、政府补助越多”的强烈信号。

  更引人关注的是,政府科研资金的“主审”不再是政府官员,而是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和专家。深圳明确规定,由会计师事务所核定企业研发经费,作为政府“报销”的主要依据。近日,已有会计师事务所进入政府审批环节,对企业上年度的研发投入进行审核。

  目前,深圳已有五大类研发项目采取“企业投入、政府报销”,该市今年科技研发资金总额的65%将以“报销制”分配给科技研发企业。

  “四两”与“千斤”

  据统计,目前深圳科技创新投入的92%来自企业。深圳市常务副市长刘应力说,尽管政府的科研资金所占比例不过“四两”,但要起到“拨千斤”的作用。

  按照政府科研资金新的规定,刚刚在深交所上市的深圳同洲电子公司将从企业研发投入和企业上市取得政府科研资金资助,仅企业上市一项就能取得资助200万元。公司总裁助理孙功宪表示,“同洲电子”将加大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

  在深圳的政府科研资金改革举措中,规定将对拥有发明专利或创新性技术方案、设计的个人或企业进行科研资金资助,以鼓励全民的创新意识。今年上半年,深圳共受理专利申请13689件,其中个人发明专利占35%。深圳市专利局的人士说,政府科研资金这项规定将进一步推动个人和企业申报专利的热情。同时,深圳还将香港高校、科研机构与深圳的合作开发项目和香港高校、科研机构在深圳的分支机构也列入了政府科研资金的资助范围,争取香港科技资源向深圳集聚。

  专家说,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全民的创新意识、集聚多方的科技创新资源,深圳的政府科研资金真正成为“四两拨千斤”的杠杆。

  “匹配”与“转换”

  深圳目前已经确立“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研发体系。专家认为,思维模式由“点”转向“线”和“面”、审批流程中政府的位置由“事前”转向“事后”,体现了政府科研资金管理机制与这种科技研发体系的“匹配”。

  台电公司总经理周庆东说,过去实际上是“政府掏钱、企业研发”,政府是研发的“计划者”、企业是“为政府研发”。现在“企业掏钱、政府补助”,企业是“为自己研发”、政府只是科技研发的“资助者”;“海王”集团总裁张思明说,企业研发成功与否应该由市场、而不是由政府评定,“事前”变“事后”就真正突出了市场的主导作用。

  专家认为,政府官员主导的“项目评审制”的结束、公务员从科研资金的分配环节退出,政府由科技资源的分配者变为科技资源配置规则的制定者、配置过程的监督者和配置绩效的评估者,使政府科技管理的重心上移、宏观管理职能加强。同时,“事后报销”使得审核指标客观性更强,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政府官员、科技专家、企业的道德风险。

  科研资金只是政府科技投入的一部分,科研经费改革也只是深圳科技投资改革迈出的第一步。以此为契机,深圳的经济、财政等部门也将陆续推出政府科技投入的改革方案。

本报记者 胡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