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安徽3万超录生将成“无籍黑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9日11:00 东北新闻网

  安徽3万超录生将成“无籍黑生”

  9月1日是高等院校开学的日子,但按照教育部日前发出的高等学校擅自突破规模招收的考生不予电子注册的通知,安徽省今年预计有3万超录新生面临不能注册的“无籍黑生”的风险。

  高校提前超录填补流失生空缺

  每年高考录取通知书发出后,都会有一批考生因高考成绩或录取院校不理想而不到学校报到。

  记者从安徽省的部分中学了解到,在本科一批录取结束后,许多报考一志愿学校未能如愿的高分考生都选择了复读。据淮南二中老师介绍,每年都有近百名准大学生选择复读,其中不乏600分以上的学生,学校对于达本科线的学生,免收复读费。

  据了解,在2005年,全国高校新生报到流失率在5%至10%之间,全国共录取475万学生,大约有23.75万至47.5万的学生在接到录取通知书之后并没有到大学去报到。

  为填补流失考生留下的空缺,很多高校提前超额录取学生。

  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宛晓春说,学校过去每年都有新生流失,“独立学院收费高,流失最多,新生报到流失率在15%至20%,所以农大每年都要提前超录部分学生。”

  据了解,安徽农业大学今年的招生计划是4200人,但实际发放的录取通知书超过了招生计划的10%。

  宛晓春表示,学校未雨绸缪实属无奈,如果新生报到率太低,不仅招生计划完不成,连正常的教学计划都受影响。而且从往年情况看,某些冷门院系和二级学院实际注册的学生更低,只能达到录取人数80%左右。

  从记者采访到的情况来看,新生流失率比较高的学校主要是部分独立学院、本三批次和大专院校,这些学校都要超额录取学生。以安徽池州师范专科学校为例,该校招生计划是2500人,但实际发放通知书2800份。

  擅自超录新生不予电子注册

  然而,正当各高校根据以往惯例,提前超额录取新生时,情况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新变化。

  一是,由于今年每个批次志愿,均不设“愿服从院校间调剂”栏,也就是说考生录取的学校基本都是考生填报的志愿,新生报到流失率很可能低于往年。

  二是,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要求严肃高校招生纪律。未经同意,地方和高校不得擅自扩大招生规模。擅自突破规模招收的考生将不予电子注册。

  据了解,今年安徽省属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安排26.3万多人,实际完成招生计划26.7万多人,而发放的录取通知书近32万多份。

  安徽省教育厅有关人士透露,根据预测,今年大约有10%的准大学生不会到校报到。可目前安徽全省超录的学生已经达到5万多人,那么,今年安徽的大学新生的实际报到人数可能超过计划招生人数近3万人。

  一位消息人士说,新生流失率降低了,高校仍然超额录取,突破规模招收的考生又得不到教育部的电子注册。有些刚刚达线的考生担心,即使被大学录取了,也有可能拿不到正规的毕业证。“所以出现大量超招,学生报到和新生注册有时间差,教育部只控制计划,学校可用超招的学生填补不报到学生的空缺计划;其次,超招的学校都是本省院校,对计划外学生不排除有操作的可能,实际是变相超计划外招生。”

  谁为失去“名分”的超录生负责

  教育部门有关人士认为,安徽省的教育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在招生名额的限制上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各省级招办对高等学校的本科层次招生,一律不得在常规录取工作结束后再行组织补录,但实际情况却是,学校要完成招生计划,就必须超录学生。

  盲目扩招的结果,将使3万超录生难以通过新生电子注册而成为“无籍”学生,是什么使他们失去了应有的“名分”,谁又该为这样的后果负责?

  采访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记者,高校提前超录的做法相当危险,“毕竟只是提前估计的数字,稍有不慎就会有麻烦,但最终受害的是那些无辜的学生。”

  “这些学生无法知道自己是属于计划内招生还是属于扩招之列,学生是被蒙在鼓里的受害者,但这些受害者却是在为既得利益者埋单。”他说,“更严重的是这在全国是个普遍现象。”(记者 李光明 通讯员 张坤)

  短评:谁给谁出了道难题

  3万超录生面临无法通过电子注册的难题;如何解决这3万新生“无籍”的问题,是摆在高校和教育部门面前的难题。

  是谁出了这道难解的题?

  高校很无奈:每年录取新生都有流失,提前扩招是迫不得已,谁能预料到今年情况有新变化;

  教育部门很“无情”:如不拧紧超规模招生这道闸门,教学质量和就业率就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超录生很无辜:录取通知书是学校发的,是否超录与学生无关,没有理由让学生担负“无籍”的黑名。

  都是超录惹的祸。

  招生数量要与教学设施、社会需求、就业市场容量相协调,这是资源有效配置的基本道理。但为什么会出现超录现象?难道与教育的产业化以及相伴而生的高校创收冲动没有关系?大学超录年年发生,关键是背后有一只利益之手在操控。如果不解决教育的公益属性问题,不解开多招生多收入的利益链,超录就必不可免。而多则滥,滥则乱,乱则难题缠身。

  遏止大学超录并非朝夕之功,而眼下迫切需要解决的倒是3万大学生的“名分”问题。无论如何,招生管理的失误不能让学生埋单。(余墨) (新华网-法制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