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追寻“流失”文物 几多欢喜几多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15:41 大河网 | |
大河网讯今年5月初起,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首次组团赴日本淘宝。近日,“国宝工程日本淘宝之旅”的第二期活动已经成行,又一个淘宝团飞赴日本。专项基金的张永年主任和副总干事牛宪锋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中国流失文物的数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海外流失文物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流失”文物数目惊人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致使大批中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在此期间,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有100余万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则是另一个数字: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民间藏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 这两个统计都反映了一个接近的数据:在海外的中国文物超过1000万件。“但不应都认为是流失文物。”牛宪锋说,“准确地讲,应称为海外藏中国文物。流失文物应该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因战争被劫掠的文物,以及因为盗掘、盗凿、不正当贸易等非法的和不道德的方式流散国外的文物。具体数量难以统计。” 张永年告诉记者,这1000多万件“海外藏文物”几乎涵盖所有文物种类,包括书法、绘画、瓷器、陶器、雕塑、铜像等各类珍品。在分布上,主要在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仅大英博物馆就馆藏中国文物2.3万多件,其中不乏国宝级的珍品和绝品。 多种方式尽力追回 近年来中国花两个多亿回收了204件文物。张永年和牛宪锋告诉记者,就目前而言,面对非正常手段流失的文物回流主要有三种形式:回购、讨还和捐赠。 回购是目前比较常用的市场手段,最成功的案例是捐款回购圆明园猪首铜像。因为文物在市场的自由流通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机会很多,有时难以肯定其是以何种方式流失的,如果被人转手,找到当事人查清文物流落过程往往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同时,文物的天价和回购的资金不成比例,往往使回购中途夭折。首先,专项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靠社会募捐和企业捐款。但企业往往希望把通过其捐助回归的文物藏于其企业内,这又成为一个新的矛盾。同时,社会募捐总是鲜有成效。 讨还是目前最难以成行的文物回流方式,如《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等。因为一旦要求他国归还所藏中国文物,就会牵涉到很多遗留的历史问题和历史事实。牛宪锋告诉记者,讨还的对象应主要针对战争中被抢掠的文物,尤其是壁画、佛造像这类不可移动的文物。 张永年说,以捐赠方式回流的文物不乏先例,如被捐赠的颐和园佛香阁铜窗等。但捐赠首先需要的是文物持有者在思想上达到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境界,毕竟任何一件文物都价格不菲。但现阶段,真正有此善举的有识之士为数鲜少。□朱京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