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做高尚师德的实践者 ——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国师德标兵林崇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18:15 新华网

  做高尚师德的实践者——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国师德标兵林崇德

  新华网北京8月30日电(记者 李江涛)“对高校教师而言,既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又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唯此才能成为合格的大学教师,承担起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这是65岁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崇德对于师德的理解。从教45年来,他一直努力实践着自己在师德上的崇高追求。

  “搞学术,必须遵循学术道德规范,玷污学术、学术失德,是大学教师的耻辱。”在林老师看来,讲学术道德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近几年,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校中逐渐得到重视,而有些学者和媒体危言耸听地把心理不健康大学生的比例说成20%、30%、50%甚至超过70%。作为高校的心理学教授,林崇德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在媒体上发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路一定要走正”的文章,指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是这一群体的主流,纠正了错误的估计。

  作为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专家委员会负责人,林崇德积极参与了对高校心理教育骨干教师进行的共10期的培训工作,为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了8本深受大学生欢迎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读本。而与此同时,他也拒绝了近10家出版社邀请他主编那些能赚钱但内容千篇一律甚至误人子弟的心理学教材。林崇德说:“教师必须坚持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的声誉。”

  “讲学术道德就应当在自己的科研与教学中有创新意识。”多年来,林崇德老师主持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的重点项目,创建了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的系统框架,获得了24项省部级政府奖项。他率领的课题组探索了认知能力发展脑电图变化的科学规律,获得了心理学界少有的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建构了思维认知的结构,其成果在国外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他们还首次并长期地在全国大面积地开展了中小学智能培养研究,推动了基础教育改革,提高了教育质量。

  林崇德深感师德的重要,曾花一年多时间于2000年主编出版了近百万字的《师德通览》。他对记者说:“作为一个学者,著书立说是工作的需要,但首先要成为高尚师德的实践者,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淡泊名利,当前尤其要身体力行,反对学术腐败。”

  林崇德与学生一起做研究,学术成果署名时,学生的名字往往排在前面。他的论文著作十分重视原始资料。为了保证学术研究的真实性,他对调查研究的原始资料要求至少保留5年。他还十分重视原始数据,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学生的科研数据都要求坚持客观性,绝不允许半点篡改和修正。迄今为止,他发表的100多篇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和16部专著都严格按有关规定,将引用的别人的成果清楚地加以标注。

  在做学问的问题上,他对研究生一样要求严格。他说,“要为国家培养出优秀人才,严谨治学是前提。”

  林崇德从招生、入学、论文、答辩等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他招博士生有“五不招”的标准:考前没有任何成果的不招、面试时发现缺乏创造精神的不招、没有拼搏精神的不招、没有成就动机的不招、有才无德的不招。

  他指导的研究生都要过实践关,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投入到全国3000多个教育实验点去,为基础教育改革贡献力量。在此基础上,他注意严格抓好知识、科研和论文3个环节。博士论文预答辩前,他通常要给学生的论文改上五六次。有个学生的博士论文曾在他的要求下改了20多遍。

  自1999年以来,林崇德已有两位博士生的论文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5年,他的3名博士生中,一位因科研成果卓著提前半年进行了博士论文答辩,而另两位却因论文的质量不够高,被他要求推迟半年或者一年再答辩。

  “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认为第一责任人是导师。导师对自己的研究生绝不能护短,必须严格把关。”林崇德说,这样要求是对学生、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