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千禧宝宝”扎堆入学 南京多所学校无奈扩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1日14:29 龙虎网

  【龙虎网报道】“我现在都后悔死了,生了个千禧宝宝。”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刚给儿子办好入学手续的龚女士叹了口气说。和她一样烦不胜烦的还有南京市众多名校的校长,昨日下午,记者在南京某知名小学采访时看到,一拨又一拨的家长前来“拜访”校长,校长不得不打开3间接待室,在其中穿梭的校长显得疲惫不堪,“到现在还想择校,最后实在撑不住,我们只能扩班了!”

  千禧宝宝入学,怎一个“火”字

  “我去报名时,就吓了一跳,报名的人太多了。”市民吕先生的儿子是2000年1月3日出生的。吕先生和妻子1998年底领了结婚证,1999年办了酒席,吕先生和妻子都没有要生一个千禧宝宝的想法,一切都是顺其自然,但当妻子在2000年1月2日开始出现分娩前的状况,1月3日顺利生下儿子时,一家人还是很兴奋,毕竟这是个千禧宝宝呀,又是属龙的。儿子在2000年参加某电视栏目举办的爬行比赛时,还得了爬行王的称号,获得数千元奖金,这些都让吕先生很是高兴。

  压力是从今年为儿子择校开始的,吕先生住太平南路,他想为儿子择校到白下区的一所名校,知道择校的难处,吕先生早早地找了人,去填表报名,“报名的人非常多,出乎我的预料”。5月份,儿子去学校面试,之后学校就让等通知,这一等就是3个多月,“心里非常着急,又不敢老打电话催学校,因为有好几个朋友的孩子都选了相同的学校,所以大家隔两天就打个电话互相问问消息,那种煎熬真是难受”,直到8月20日,吕先生才正式得到儿子被录取的消息。

  张女士和吕先生择的是同一所学校,当大部分家长8月20日都得到消息时,张女士还没有接到任何通知,苦等了两天后,张女士才怀着忐忑的心情托介绍人去问一问,结果得到的答复是,她儿子已被录取,但因为今年新生实在太多了,所以在通知时将其儿子漏掉了。

  记者昨日从南京市计生委规统处了解到,2000年我市新生出的人口数在4.5万人左右,而1999年的数字是4.2万至4.3万,2001年是4.1万,从总体上来说,从1995年至2005年,我市的新出生人口数都在5万人以内,波动不是太大。不过,规统处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数字只能说明当年的人口出生情况,今年上学的新生人数还受到人口迁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名校扩班,普通学校也扩班

  “今年学生特别多,光我们学区范围内就多了一个班的生源。”原瑞金北村小学校长吴全芬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道,学生多得都有些招架不住,据吴全芬介绍,瑞金北村小学今年六年级毕业4个班,但一年级新生有6个班,也就相当于扩了两个班,并且每个班的编制都是按教育部门规定的最高人数48人收的。

  感受到压力的不仅仅是瑞金北村小学,白下区教育局小教科的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尽管具体的学生数还没有统计出来,但各校都感觉到了生源的增长,“不少学校都扩班了。”这位工作人员说。

  南京市五老村小学的张遗民校长告诉记者,今年择校生光建表的就有400多人,比去年多了100多人,这些都是学校经过初步筛选过的,至于想到该校就读的人数远远不止这个数字。据悉,该校今年毕业的只有5个班,但是目前招生安排了6个班,但直到昨日,还不断有家长来找张校长,希望能够择校,“如果人数超过一定的限额,也不排除扩班的可能,或者稍微增加每个班的容量,但也相当有限。”

  以往招生较少的三条巷小学今年也遭遇招生高峰。刚刚退休的易明亮校长告诉记者,今年到该校报名的学生有200多人,虽然其中部分学生最后选择另择高枝,但总体来说,今年招生的人数比去年多了50多人。易校长告诉记者,学校今年最终招生170多人,根据以往的招生情况,学校今年本来打算安排4个班,但是从目前的招生情况来看,得扩到5个班。

  躲避压力,名校校长不敢开手机

  生源高峰加上疯狂的择校需求带给名校校长们无尽的压力,南京某名牌小学的校长为了躲避这种压力,从上学期放假后就一直选择关闭手机,甚至连电话也不敢接。直到昨天,本以为正式报到的日子已经过了,学生上学的事也该尘埃落定了,哪知道刚开机,还是有不少家长打来电话想做最后一搏,问还能不能择校。其中更不乏一些家长“找上门”来,该校长连续接待了五六位家长,显得疲惫不堪。“都是领导或熟人介绍来的,都不能得罪,但学校就这么大,招不了那么多学生。”校长一脸无奈地对记者说。

  而另一所知名小学的校长则告诉记者,为了确定今年的新生入学名单,校领导班子假期内开了无数次的碰头会,权衡又权衡,比较又比较,最后到8月中下旬才确定下来。

  众多千禧宝宝将稀释教育资源

  多位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指出,是生源的增加导致了今年小学新生招生形势的火爆。张遗民校长分析说,今年该校生源增加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区内学生人数比去年增加了,另外择校的人数也比过去多了。过去都是一些有经济实力的人从小学开始择校,但是现在择校费给人们带来的经济负担减弱了,普通市民要求择校的也增多了。”

  对于过多的择校生,张校长说他只能委婉地拒绝。“我们办学必须从自身能力出发,对过多的生源我们会进行调控,最多只能增加三四十个人,不能影响教学质量。”张校长认为,千禧宝宝面对的绝不仅仅是小学的入学问题,以后中考、高考甚至就业竞争都会增加,孩子享用的教育资源也会减少。

  >>>原声

  真后悔生了个千禧宝宝

  有个千禧宝宝,曾让很多的家长高兴了很久,可没几年,随着上学的来临,家长们开始着急了:“今年入学的孩子真多啊!”市民龚女士就后悔生了个千禧宝宝。

  龚女士的儿子生于2000年1月25日,昨天下午,记者联系上龚女士时,她刚给儿子办好了入学的手续。问起她家的千禧宝宝,她说出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我现在都后悔死了,生了个千禧宝宝。”龚女士说。

  1999年她怀孕了,走出家门就发现,路上常常能碰到孕妇,她还觉得很奇怪:“今年怎么这么多的孕妇啊!”但这并没有影响她对肚子里宝宝的喜爱。直到2000年宝宝出生时,她才听说了“千禧宝宝”这个词,她才明白,原来很多人特意选择要生一个“千禧宝宝”。

  龚女士说,孩子上小托班的时候,她去给儿子报名,突然发现,一直只有2个班的小托班,一下子增到了4个班。老师也说:“千禧宝宝太多了,都快招架不住了。”报完名后,她回去和一个同样生了千禧宝宝的同学讲起小孩入托的困难,同学还不相信:“我不会碰到这样的难题,我们上家门口的幼儿园,每年我都看老师到处在小区拉生源。”距离开学前几天,她同学才带着孩子去小托班报名,没想到已经没有名额了,这让同学特别着急,好不容易才找人弄了个名额让孩子按时入学。

  “因为有了上小托班的先例,这次上小学,我们从年初就开始找人了,在物色学校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还有人比我们更早就在开始联系学校了。”龚女士说,她现在特别担心,这批一起长大的孩子,每次升学都会难,如果一起毕业进入社会,那在就业的时候,同样也会面临很严重的问题。

  >>>社会学专家

  不要集中追求相同的幸福

  南京市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周庆刚说,不少家长选择在某一个固定时间来要孩子,对这些家长来说,是观念上的问题。千禧年是西方的说法,而那一年根据中国的属相来说又是龙年。选择这一年生孩子是一种心理暗示,这些家长对孩子寄托了美好的祝愿,从传统文化的观念来说,是传统的文化起了作用。

  现在每个家庭就一个孩子,不少家长恨不能把所有美好的东西都给孩子,这也是社会风气造成的。由于“千禧宝宝”特别多,因此这群孩子在长大后,无疑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这就要求家长在接受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时,能够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它。其次,这反映了现代人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从这方面来说,“千禧宝宝”是精神文化的产物。周庆刚说,其实,幸福的符号是多元化的,家长可以为幸福创造更多的条件,而不是集中追求相同的幸福。

  >>>计生专家

  生育还是顺其自然

  今年是狗年,明年是猪年,民间认为这两个属相都非常好,因此选择在今年或明年要孩子的年轻父母也不少。

  记者前日在南京市妇幼保健医院采访时发现,该院多个病区加床严重,一些临产的“大肚子”也只能在走廊里加床。在今年年初,该院为了应对这种生育高峰,就曾把办公场所腾出来当了病区。而大街上的孕妇也似乎比往年要多一些,已从三条巷小学退休的易明亮校长就坦陈说,仅该校就有4位老师要在今年生子,易校长表示许多年轻人只看到眼前,很少会考虑到几年以后,从教育角度来看,众多孩子在一年内出生也会稀释教育资源。他建议家长们还是顺其自然的好。

  而记者从南京市计生委了解到,1987年至1990年是南京市人口出生高峰期,共出生35.7万人,平均每年8.9万人。而这批孩子目前正是上初、高中阶段,由于出生人数较多给教育部门和家庭带来不少压力,今后还可能对就业产生一定的压力。

  对此,专家建议,已婚未育的年轻夫妇应尽可能选择在婴儿出生人数相对少的年份生育,防止出现婴儿出生扎堆的现象,让孩子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健康、快乐地成长,避免在就学、就业中可能出现的不必要的压力。

  编后:伴着无数的祝福、和着窗外绽放的五彩礼花,他们出生了!当年的“千禧宝宝”如今怎样?本报从即日起寻找在2000年1月1日出生的南京千禧宝宝,全面展示他们的生活轨迹,线索提供请拨打电话84686500。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