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拿什么回报“汪来九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6日03:41 光明网

  一个人是一所学校,既是校长、教师,也是勤杂工、保育员;一个人是一支队伍,小学六个年级和学前班所有课程“一肩挑”;一个人与艰苦为伍、与寂寞为伴,在大山深处一干就是35年——进入山套着山、岭连着岭的安徽省黟县宏潭乡去采访汪来九老师的先进事迹,所见所闻,让记者久久为之震撼,为之感动。

  随着采访的深入,让记者更为震撼和感动的是,用自己并不魁梧的身体支撑起大山

深处教育事业的不仅仅是汪来九一个人,默默地与他并肩而立的是一个群体——“汪来九们”。在这次采访中,记者见到了汪来九当年的师范同学、同样在教学点工作了35年的朱传应老师,他工作在佘溪小学;由此,记者还回忆起两年前的一次采访:主人公黄荣银老师在与黟县毗邻的休宁县一所山上小学工作,也是干了30多年……

  “黟县有37个这样的教学点。”县教育局副局长程扬雷告诉记者。黟县所在的黄山市下辖4县3区,经过多次布局调整,保留下来的教学点还有300多个;这个数字放大到安徽,放大到全国的山区、湖区、库区和边远地区,当以成千上万计。长期从事基础教学管理工作的安徽省教育厅总督学李明阳介绍,由于很多地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孩子无法集中就学,只能依靠教学点满足这些地区孩子受教育的需求;而教学点的工作、生活条件比起成建制学校,差距不言而喻。可以说,能够长期在教学点工作的同志,个个都是具有奉献精神、热爱教育事业的好老师!

  采访中,“汪来九们”流露更多的却是满足:环境好多了,有了公路,通了电话;条件改善了,教室不漏雨,备课已经不用煤油灯;日子好过了,工资没有了拖欠,一个月收入有1000多元……面对“汪来九们”的无欲无求,记者用自己的视觉去寻觅他们的需要——

  与汪来九接触中,记者注意到他对荣誉的反应除了欣慰还有担忧:他担心自己出去参加活动,孩子们没人上课。“为什么不给教学点多配备一名教师,尤其像汪来九这样再过四五年就要退休了。”答案肯定而简单,因为教师编制核定的依据是师生比,有教学点存在的地方往往都是地广人稀,编制自然不多,黟县长期满编缺员,不要说给37个教学点增加人,就是临时抽1个老师到毛田都困难。

  在毛田和汪来九家所在的辛罗两个教学点,记者看到,学校没有电教设备,基本上还是“一根粉笔打天下”,毛田小学的篮球架和乒乓球台还是有关部门赠送的。虽然“汪来九们”想尽办法让教学点的孩子接受现代教学,但硬件的差距却越拉越大。

  采访宏潭中心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从他们那里证实教学点与其它地方基本收入完全一样。对此,汪来九没有怨言。但是,教学点的苦和累是客观存在的,现在的“汪来九们”凭着觉悟和境界无怨无悔地奉献,那么未来呢?谁能指望一个不向“苦”“累”岗位倾斜的机制,可以保证教学点后继有人?

  写作这篇札记时,正值修订后的新《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新《义务教育法》有关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从“民众义务”到“政府义务”根本性转变的条款,让记者眼前一亮。实施新《义务教育法》,对于为默默奉献的“汪来九们”做一些回报,应该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比如,教育和人事部门在核定教师编制时不要“一刀切”,让政策更加贴近教学点的实际;比如,在教育经费预算上,各级政府给教学点进行一些专项投入,尽快进行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改造;再比如,制定一些提高教学点老师待遇的政策,切实引导大学生到教学点工作,实行城市教师到教学点支教的制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