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直言小规模研究所应受更多关注诺奖得主齐声力荐“小科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07:46 东方网-文汇报

  本报北京9月6日专电(记者张懿)相比那些动员大量人力、甚至举国力量的科学研究方式,以小规模研究所为代表的“小科学”也许应该受到更多关注。在昨天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数位专家都不约而同地为“小科学”呐喊助威。

  李政道、蒙代尔这两位诺奖得主,虽然专长并非生命科学领域,但以他们在学术界和政界的影响力,他们对创新机制的观点,依然发人深省。

  “如何培养最顶尖的年轻人才。”著名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的答案一针见血——小而精的研究中心,导师亲身参与研究并与学生进行高频率的一对一交流,同时,多关注国际学术的动向。

  作为理论物理学家,李政道详细研究了20世纪上半叶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高歌猛进背后的机制力量。无论是爱因斯坦、玻尔,还是海森堡、狄拉克、汤川秀树,这些大师作出最重要发现的年龄无一例外地都在30岁之前。这表明了培养年轻顶尖学者的意义。进一步分析就能发现,彼时全球最重要的三大物理学中心——丹麦哥本哈根、德国格廷根、英国剑桥,都是“小而精”的学术机构,而学术领袖本人全都积极投入到了研究之中。从中,不难发现“小科学”的价值。

  除了分析前人的经验,李政道本人也是“小科学”的受益者。他以他工作过的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为例,在上世纪40-50年代,两所大学理论物理的教授不过10多位,而期间在这两所大学工作或学习过的学者中,后来竟涌现出了近20位诺贝尔奖得主。

  李政道的观点,其实在先于他演讲的美国血液学专家厄尼斯特·巴特勒嘴里已经有过表达。巴特勒向众多中国听众表示,以他对历年诺贝尔奖得主的总结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重要成果大都是由少数科学家围绕“新鲜想法”个人钻研的结果。“‘小科学’与‘大科学’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巴特勒说,那些把大量资金投入一个研究项目的作法,其必要性值得重新评估。

  除了小而精,保持学术机构的年轻化也有相当意义。“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虽然主要谈了经济问题,但是,在他演讲的一开始,就直言不讳地表示:“我曾经主张,每个研究机构应该在成立10年后自行解体,至少要对领导层进行全面改组。”这个观点,也有理由被解读为对“小科学”的推崇和思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