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教学名师:高尚师德是教师人格力量的源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9日15:09 新华网

  

教学名师:高尚师德是教师人格力量的源泉

  教育部2006年第13次记者招待会会场,国家级教学名师讲心得

  教育部举办记者招待会 国家级教学名师讲心得 》》文字实录

  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交辉——国家级教学名师讲述育人心得

  “我很幸运,当年求学时遇到了一批好老师,他们的为人和治学态度永远是我的榜样,时时激励着我像他们那样教书育人。”刚刚获得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吴昌林感慨地说。

  在9月8日举行的教育部记者招待会上,国家级教学名师们讲述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和对传道、授业、解惑的理解。

  高尚师德是教师人格力量的源泉

  国家级教学名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们让人钦佩的不仅仅是其渊博的学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人格魅力。

  从教44年的贵州师范大学教授项昭长期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从未间断。“作为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高尚的师德和高超的师能是教师使命和责任的两块基石。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师德是人格力量的源泉;精湛的师能则是‘教人求真’的保障。”项昭对师德看得很重。

  作为山西省第一个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的教师,山西农业大学校长董常生执教26年来经常在充满刺鼻的福尔马林和腐败气味的实验室中度过,但他毫无怨言。董常生说:“当我们面对学生的时候,没有任何理由懈怠,他们无限的潜力等待教师去引导挖掘。我的学生中有大有作为者当然值得高兴,但是,那些遵纪守法、脚踏实地,为社会默默无闻作贡献的大多数,更令我感到欣慰。”

  教学与科研对立统一

  本次100位获奖名师中还有4名院士,这也是院士首次获得名师奖,意义不同寻常。谈到刚刚获得的名师奖,两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越没有丝毫的轻松,感到的是更大的责任。

  王越认为,教学与科研是对立统一的,没有科研就没有新的知识。教师不断进入学科前沿将自己科研新成果结合进教学是教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把科学研究中取得的最新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

  长期坚持在本科教学第一线的云南大学教授崔运武认为,当代大学的教育教学需要研究和不断投入,这无疑是一个需要专注、需要付出、充满艰辛的过程,也是能收获创造的欢乐过程。追求具有学术水平的教学过程,也是提高大学科研水平的过程。

  教书与育人相辅相成

  “教书和育人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教书是育人的前提,教书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所谓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师是不存在的。”作为一个在教育战线上已经奋战40余年的“老兵”,石河子大学教授曹连莆笑称自己始终坚持做好两件事,一是育人,二是进行作物育种。

  谈到教书育人的基本经验,曹连莆说,他的做法是“三式育人”,一是“大水浇灌式”,就是充分利用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集中给学生进行正面的理论教育;二是“雨露滋润式”,就是在课堂内外通过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整枝打杈式”,就是按照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好品德。随着形势的发展,育人的内容、要求与具体方法也在不断变化,但“三式育人”的基本经验仍然行之有效。

  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的获得者、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玉凤今年获得了教学名师的称号。她常爱说几个“不”字:学生的事情不能等,不能马虎;不要埋怨,干起来算!为了学生,王玉凤经常加班,自己垫钱买实验材料。两个长期参与实验室建设的研究生毕业找工作期间经济上遇到了困难,王玉凤毫不犹豫地掏出了5000元钱,而类似的事她做了不止一次。

  “学生可能无意,教师必须有心。”王玉凤深情地说,“每当学生们围在我的身边问这问那、无拘无束地和我探讨问题时,那样的信任、那样的融洽、那样的满足……我感到我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记者 杨晨光 唐景莉 徐维彬)

  

教学名师:高尚师德是教师人格力量的源泉
【领导关怀】胡锦涛总书记给孟二冬女儿回信 广大师生反响强烈

  对于北京大学已故教授孟二冬的女儿孟菲来说,今年的6月9日终生难忘——她在这一天收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回信。处在失去亲人悲痛中的她,倍感温暖,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胡锦涛总书记在信中动情地说,我是含着热泪读完你这封来信的。你对爸爸无尽的思念,你记述他在最后的日子里仍惦记着他的学生、眷恋着他未竟的事业,所有这些,都使我深受感动。你爸爸是一位平凡的学者,但他以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攀登学术高峰,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你爸爸是一个普通的教师,但他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却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你爸爸不愧是教书育人的杰出楷模,不愧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你爸爸的去世,对你们家人是无可挽回的损失,对北大、对国家教育事业也是一个重大损失。 >>>详细

  深情的关怀 殷切的期望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给孟二冬教授女儿的回信

  在第二十二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新华社播发了胡锦涛总书记给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大学孟二冬教授之女孟菲同学的回信。回信对孟二冬教授去世再次表示深切的哀悼,对他的感人事迹给予高度评价和赞誉,号召各行各业人们学习孟二冬同志的崇高精神和优良品德。胡锦涛总书记的回信情真意切,思想深刻,寓意深远,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坚定决心。教育部党组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回信的深刻思想和丰富内涵,深受教育,备受鼓舞。 >>>详细

  无限的真情殷切的期待

  【感谢恩师】他们点化了大师的一生 季羡林、李政道忆恩师 随着一个个大学问家的仙逝,学术界频频有人感叹“大师凋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孩子的成才,需要润物细无声的师恩哺育,一代大师的诞生,需要前辈言传身教的提携。教师节来临之际,本版特刊出季羡林、李政道、杨福家等几位学术大家追忆自己恩师的文章或报道,希冀与读者一起,去探寻深深感召和影响着后来者的老一代学问家的精神和风范。

  李政道:费米老师帮我亲制计算尺快过80岁生日的李政道,每次站在演讲台上,总要深情地谈到他的老师费米。在这次“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他再次郑重地提及这个话题。多年来,李政道不厌其烦地宣讲他的教育理论——要培养基础科学最顶尖的人才,没有捷径,而是需要“一对一”的言传身教。

  季羡林: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我现在站在适之先生墓前,鞠躬之后,悲从中来,心内思潮汹涌,如惊涛骇浪,眼泪自然流出。杜甫有诗:“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我现在是“焉知五十载,躬亲扫陵墓”。此时,我的心情也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详细

   试问天下名冶师 几人不出先生门

  记魏寿昆百年华诞暨从教77周年座谈会

  今天,年近70岁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仿佛又回到了学校的课堂里。他恭恭敬敬地站在一位满头花白的先生对面:“在老师面前只能站着说话。”随即他又侧身询问:“这样的声音大小可以吗?”

  不仅徐匡迪一人有此举动。在这位先生面前,教育部部长周济院士、两院资深院士师昌绪先生及周国治院士都是站着发言的。 >>>详细师者无悔 他们撑起共和国教育大厦

  【师生情深】

  “老师妈妈” 愿您一生平安

  “总有那么几件事,是你一生都无法忘却的,总有那么几个人,是在深深地影响着你的。”每当我想到这句话时,脑海里就浮现出温淑春老师的影子。

  “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只要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绝望的理由” >>>详细

  "我和学生的67个电话"——教师孙空鸣的教学日记

  “班里新转来一个男生小沈,性格孤僻,不喜欢和人交往,而且经常迟到,问他或者批评他,他总是面无表情地说一句:‘起来晚了。’这让我觉得他真是个奇怪的孩子……”辽宁鞍山市第三中学教师孙空鸣一直保持着写教学日记的习惯,近百篇日记里写满了她的从教心得和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在孙空鸣老师的日记里,记叙了她和一个孩子“67个电话”的故事。 >>> 详细

  【感人教师】何人伴我话唐诗 追记北大教授孟二冬的最后一课4月23日,新疆石河子大学艺术学院大厅,上千人参加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追悼会--祭奠一名仅仅支教60天的老师。追悼会尚未开始,灵堂外的小操场上就默默站满了师生,一些女生相拥而泣。老师名叫孟二冬,49岁,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两年前,因患食管恶性肿瘤,他倒在了石河子大学中文系的课堂上 。 >>>详细追记奋不顾身救护学生而牺牲的祝香云老师 11:10分左右,一辆东风大货车满载着脚手片由南向北疾驰而来,这时护送学生的行政值日老师陈晔华发现车子没有慢下来,就不断地挥动手中的小黄旗,大声叫喊,向货车司机示意。但车子仍然没有减速。此时,陈晔华老师一面挥旗,一面向驶近学生的车辆冲去。由于车速过快,司机后来虽然踩了刹车,向左猛打方向盘,但车子还是剐走了陈老师手中的小黄旗,并冲向反向车道的人行横道。此时正在护送学生过马路的带班老师祝香云看到情况危急,奋不顾身将在其前面行走的学生张玉成用力推开。货车撞倒一名推着自行车接送学生的家长后,又撞向祝香云老师,车子的前后轮分别从两人身上碾过。 >>>详细

  执教乡村四十载 一生守候山里娃 记乡村教师李月娥

  

教学名师:高尚师德是教师人格力量的源泉

  新华网太原9月7日电(记者 刘云伶)她实在不像山村教师:年过半百,依然容貌姣好,字正腔圆;但她的确是个山村教师:面对荣誉,始终朴实无华,谦和友善。就是这个“神似形不似”的山村女教师李月娥,在山西省宁武县芦芽山麓的一个复式小学执教四十载,始终不离不弃。 >>>详细

  感人教师 卢文建“借眼”授课12年

  

教学名师:高尚师德是教师人格力量的源泉

  一名学生正在给卢文建助读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9月5日上午,虞城县站集乡三中一个简陋的教师办公室内,中学历史教师卢文建坐在办公桌前,一名叫陈桂环的学生正在给卢文建读课文。卢文建则双手放在胸前,直着腰板,绷着嘴唇,认认真真地听。

  上课铃响了,由同学引路,卢文建掂着一对竹板走进教室。他上课不是一本正经地讲,而是把历史知识编成快板书,在讲台上表演。严肃的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但教室内并不纷乱,同学们都在瞪大眼睛听课。对于学生来说,听快板书就是上课,而且在笑声中学到历史知识,这是他们最喜欢历史课和卢文建老师的最重要的原因。

  在学生们的鼓励下,他决定重登讲台

  卢文建说:“在学生们真诚的鼓励和助读之下,本不甘心的我尝试了,居然成功了,我还能教书!是学生对我的信任、对我的源源不断的爱,才使我绝处逢生,给了我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力量。” >>>详细

  【支教故事】

  扎根大山深处35年 1人撑起一个学校 记小学教师汪来九

教学名师:高尚师德是教师人格力量的源泉
安徽黟县因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而闻名,两个古村落每年吸引超过200万人次的游客。与西递、宏村直线距离不过50公里的毛田村,由于山岭阻隔,却与山外的繁华咫尺天涯。在这里,汪来九与寂寞和艰苦为伴,35年工作在一所学校、一个老师和一群孩子的“教学点”,就像燃烧着的“红烛”,照耀在大山深处! >>>详细 美女大学生深处孤身支教:生活艰苦却收获快乐李樱樱,一位24岁的漂亮女孩。3个月前,这位在广东工作的女导游自愿报名支教,成为了中国首例个人募师支教活动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支教老师。

  这位年轻的女孩孤身一人在湖南大山里的一所学校支教。一到学校,李樱樱就成为改变历史的人,她不仅是学校有史以来第一位支教的老师、有史以来首位大学本科毕业的老师,而且是学校里唯一的一名女教师。 >>>详细【教师心声】

  教师节:听听基层教师的心里话 “别让校长再为钱发愁”

  “什么时候校长不再为钱发愁,我国教育水平就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一位小学校长对记者说。记者采访发现,尽管新的义务教育法使教育经费的筹措有了法律保障,但是当前还有不少校长正在为钱发愁。

  “谁把我们变成了教学技工?”

  山东省淄博市一所县中学的老师接受采访时说:“我从教30年了,感觉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教师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业,现在则是教给学生做题技巧的技术工人。”他说,高中老师从早上5点到晚上9点,每天16个小时陪在学生身边,只要不生病就要上课,每周休息半天,身体负荷已近极限。 >>>详细

  

教学名师:高尚师德是教师人格力量的源泉

  

教学名师:高尚师德是教师人格力量的源泉
欢迎点击进入教师节专题

  【图片报道】 教师节谢师恩[组图]大山深处孤身一人教学38载[组图] 教师节前拜良师[组图]

  来源:中国教育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