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昆明市民办教育现状调查 带着“民办”两个字好辛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0日09:24 云南日报

  

昆明市民办教育现状调查带着“民办”两个字好辛苦

  【编者按】昆明市有150多所民办学校,3000多名在校教师,数万名在校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群体一直游离于社会大众的视野之外,媒体也很少从正面去关注他们。在第22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本报推出“昆明市民办教育现状调查”,尽力为读者展现这个城市里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在昆明的背街小巷里找到几所民办学校,刚一亮明记者身份,都被老师们以“没有时间”为由拒绝了采访;如果是学校的负责人,则更是不约而同地回避。他们对记者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提防和害怕——绝大多数民办学校或多或少都有些欠缺,而每次清理检查,记者都与执法部门站在一起“挑他们的种种不足”;或者是记者先报道民办学校的不规范,执法部门立即出面查处。

  软硬件都有待提高

  几经周折,在官渡区某民办学校执教的李老师(化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据了解,5年前,来昆明打工的她经人介绍找到了老乡王某,王某问她是否愿意在自己的民办小学执教时,她觉得凭自己的初中文化水平能在昆明当老师已经是很好的工作了,于是满口答应下来。工作后,她才发现现实和理想的差别实在太大。“学校的环境相当糟糕,租了一幢很小的厂房,一楼和二楼用来上课,三楼是老师的宿舍。来上课的学生清一色都是住在附近的农民工小孩,上不起公立学校,就送到我们这里了。因为学校里老师很少,所以不能像公立学校那样分年级来上课,只能按学生的年龄分几个班,而且一个老师什么都教,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从早到晚,要等到学生放学我们才能下班。”

  记者在学校看见的场景印证了李老师的话:学校的设施非常简陋,教室里年龄参差不齐的学生们坐在一起,不知是听不懂老师的方言还是其他原因,专心听课的人很少,而忙于授课的老师根本无暇管理课堂秩序。

   前途飘渺最愁工资

  尽管执教已有5年,李老师还是没有一点“成就感”。她觉得:“自己就像是绕了一个圈后,又回到了原地,仍然是徒劳无功,还有点心灰意冷。以前也想过要充实自己,趁年轻多学点知识,也可以对更多的学生负责,可是现在我已经顾不上这些了。每天工作都很累,晚上回到宿舍就什么都不想做了,顶多看会电视就睡了。”

  李老师现在最愁的,是每个月的工资。“除去开销只剩下很少的钱,连对象都还谈不到,住房那些就更不敢想了。”她表示能体谅王某办学的艰难,并且为他倾注自己多年的心血。“老实说,如果没有王老师,以我这样的水平是不可能当上老师的。虽然我们都想把学校办好,可是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以后办不下去的话,我肯定会找其他工作,因为肯定进不了公立学校的。”

  在昆明,像李老师这样的民办学校老师并不鲜见,有的因为学校的关闭,黯然转行。

  民办学校的两条路

  像李老师这样的处境,是昆明市民办学校的一种代表:学校条件比较差,服务农民工子女。同时,昆明也还存在一些民办的“贵族学校”,他们其实也有很多苦恼。

  据有关人士介绍,这类学校由于标准高、投资大,办学者大都采取收高额建校费、教育储备金或高学费的方式,来缓解资金的压力并逐步收取回报。但这种筑高门槛的方式,不仅限制了生源的量,也影响到生源的质。生源大多是来自省外和省内州市来昆经商者的子女,素质参差不齐且流动性较大。就师资而言,出于吸引生源和疏通各种关系的需要,这种学校不仅得高薪聘请名人名师来撑门面或执教,还得以相应的待遇吸引为数不多且有着多种后顾之忧的青年教师。高额的付出和来源的不稳定性,导致了这类民办学校难以经受风浪,投入与回报的不平衡,是不少办学者最大的苦恼,有的办学者甚至为此倾家荡产。

  社会认同依旧较低

  缺乏公平的办学环境,让民办学校的办学者最为心悸。据一位办学多年的投资人介绍,由于其生源的特殊性,民办学校培养人才须付出比公办学校更多的努力,但升学的通道却常常亮起红灯。如:没有昆明市户口者难以升入按户口划片招生的公办中学,有户口者民校也大多没有升重点中学的指标。这种状况使民办学校的优秀学生不断分流,办学质量也就无从体现。一些舆论监督的偏颇,也使民办学校的办学者有口难言。

  民办教育需要关爱

  自去年开始,昆明市已经把民办教育纳入昆明市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做到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为保障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还督促民办学校举办人为教师购买社会保险等等。

  但政策的执行和收效总有一个过程,哪一天像李老师这样的民办学校教师,感觉和公立学校的同行们一样自豪时,才说明政府的措施真正到位了。 杜杉(春城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