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大连三位教授当选教育部国家级教学名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0日09:56 东北新闻网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表彰大会于昨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连市三名教授榜上有名:大连理工大学的孟长功教授、辽宁师范大学的杨丽珠教授和东北财经大学的张先治教授。在教育部此次评选的第二届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73所高校的100名优秀教授获奖。大连市三位教授的光荣当选,成为城市的骄傲和教育界的榜样。

  教师节前夕,记者采访了他们,并深深感受到他们用数十年的行动诠释着这样一句

话:是教师,就要站到讲台上!他们全部来自教学第一线:大工的孟长功教授从教十余年来,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无机化学、普通化学、配位化学、立体化学和化学前沿进展等课程,并参加指导本科生基础化学实验;辽宁师范大学的杨丽珠教授从1984年开始至今,从未间断过给本科生上课;东北财经大学的张先治教授的年平均教学工作量在400学时左右,从事教学二十年来,他系统讲授8门专业课,其中6门为新开课。

  孟长功———用追求真理的热情去感染学生

  [个人背景]孟长功,男,1964年7月生,吉林省扶余县人,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工学院化学系主任兼基础化学实验中心主任、国家工科化学教学基地负责人。多年来他在材料合成与设计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市基金2项及多项企业委托项目,参加编写专著1部,发表研究论文52篇,曾获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特等奖、辽宁省劳动模范等奖励或荣誉。

  [名师寄语]大学有良好的育人环境,校园的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将影响他的一生,因此,大学生应珍惜自己的大学时光,充分利用大学校园这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和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首先要学会做人,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有改造社会的勇气和信心;其次要学会做事,敢做事,能做事。做事的能力由学习和研究而来,要养成终身学习和研究的习惯。此外,健康的身体是一生幸福和工作的基础,要养成一个使自己健康的良好习惯,大学时期尤其重要。

  “此亦人之子,吾须善待之。”这是孟教授常说的话,也是他的心声。有的教授忙于搞研究,因为搞那个赚钱,而给本科生上课则是出力不赚钱的苦差事,孟教授却把大把时间放在了讲台上。

  “只有热爱工作和真理,才能乐此不疲,才能有更多的热情去创造;只有热爱生活,才会发现更多的快乐,心神愉悦地享受每一天。”这是孟教授多年来站在讲台上的“收获”。在大学从教的十余年间,孟教授深深体会到:只有热爱学生,对学生投以饱满的热情,才能和学生心心相通,才能真正做到育人而不仅仅是教书。而他的学生们也这样评价他:“孟老师的热情感染着我们!”

  教书育人的投入是巨大的,收入是微薄的,然而他却认为是快乐的。孟教授的乐趣与收获不但来自于自己的发现、创造和实践的过程,更在于让学生豁然开朗的一瞬间。“教育是远离功利的,因此有一片洁净的天空,有一个和谐的群体,所以我置身其中不愿离去。”

  孟教授虽然热衷于教书育人,然而却非寻常的“教书匠”。

  他的眼光放得很远。“追求真理,是我们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的,我们更有责任教育我们的学生有如此的追求。”他感慨地说,自己是一名教授,同时也是一位从教十二年的普通教师,他最大的感悟就是,用自己追求真理的热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敢于追求真理,敢于承担社会责任———而这仍然任重而道远。在教学过程中,孟教授致力于教学模式和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采用启发、讨论、研究式教学方法,变换对化学反应原理的思考角度,将学生置于实际化学问题研究的环境之中,为学生提供了思考解决问题的空间。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在基础化学教学中,采用了英语教学、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素质、学术个性等,得到了系统的培养和训练。

  他站在课堂之上,创新的脚步却延伸到课堂之外。在学生的课外学习中,他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养成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思想及习惯;他还实施了实验室的开放运行,不但实现了时间的全面开放,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作实验。

  有人戏称孟教授现在已经是教学科研“比翼双飞”了,虽然已取得许多成就的人如果再想突破,往往会很难,可孟教授不这么认为,他说:“我是一点压力也没有,因为我愿意做,如果不干活反而很难受。”

  张先治———自己就是一本“教科书”

  [个人背景]张先治,男,1957年2月生,经济学博士,东北财经大学特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财政部会计学跨世纪学科带头人,辽宁省高等学校学科拔尖人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百名人才,曾荣获全国自强模范、全国师德先进个人、辽宁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名师寄语]残缺有很多种,但身体的残疾最多只是一种遗憾,远比身体残疾可怕的是知识的残疾;身体的残疾使肢体失去平衡,知识的残疾使行为失去平衡。教育的目标是使人人成为心灵健康的人,个个成为知识丰富的人。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用心付出的事业,是个良心活,而张先治教授认为,用心付出的事业,也是滋养心的事业。选择教书育人的事业,就要付出两种真心———一个是自信心,一个是责任心,自信心是成功的关键,责任心是做人的根本。

  “自己选择将教育这个以终身学习为职业的行业时,便意味着当别人嬉戏游乐时,我在学习;当别人已酣然入睡时,我还在学习。”张教授始终认为,教书育人因为是个用心付出也滋养心的事业,所以是他甜蜜的责任。

  “教授首先应该是教师,是教师就该站到讲台上!”他虽然腿脚不便,还有沉重的科研负担,然而他年平均教学工作量在400学时左右,从事教学二十多年来,他站在讲台上为本科生系统讲授过8门专业课,其中6门为新开课。

  无疑,张教授的生命一直与责任同行。他说,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特殊天职或责任。“作为一个儿子、丈夫和父亲,如果说我做出了一点成绩,那是对我的亲人负责,因为我不想让他们失望;作为东北财经大学培养的学士、硕士、博士、教授,如果说我做出了一点成绩,那是对我的老师和学校负责,因为我不想辜负他们的培养;作为中国的学者,如果说我做出了一点成绩,那是对我的祖国负责,因为没有祖国的强大就没有中国学者的地位。”

  “张教授本人就是一本教科书,他的精神鼓舞着我们年轻人!”他的学生们介绍说,他曾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从小左腿残疾,没有阻止他求学的坚定步伐;生活艰辛,没有动摇他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困苦磨难,没有泯灭他热爱事业的顽强精神。从“狗崽子”到优秀大学生,从“磨米工”到博士生导师,从“落榜者”到国际讲坛上的著名学者,他完成了自己人生一次又一次的跨越……

  多年的教学生涯,张教授对学生的“照顾”是全面的:他既为经师,亦为人师。除了对学生的课业要求严格之外,他总是训勉学生要“耐得住”。“不要太急于成功,凡事都是需要积储的。”他常常如是告诫学生,“今天我好像一下获得许多荣誉,但事实上这也是我许多努力累积成的。”

  杨丽珠———把本科生带到“国际前沿”

  [个人背景]杨丽珠,女,61岁,中共党员,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专业,现任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学学科带头人,中国老教授协会学前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等多项职务,曾荣获辽宁省第三届省级优秀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名师寄语]我希望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理想,扬起理想的风帆,就能在知识的海洋中破浪向前。

  我希望青少年具备坚韧的意志,有了这种意志,就能自我监控,就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完善自我。

  我希望青少年具有不断的创新精神,具备了这种精神,就能启迪创新思维,捕捉创新灵感,勇于探索。

  我希望青少年具有合作的精神和豁达的心胸,合作是事业成功的桥梁,豁达才能群策群力抵达理想的彼岸。

  我希望青少年具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成为新世纪的开拓者。

  从1984年至今,杨丽珠教授一直给本科生上专业基础课,即使做了博导,科研工作十分繁忙,她给本科生上课也从未间断过。

  “本科教学是高校教学的基础,只有抓好本科教学,研究生教育才能更上一层楼。作为教授,更有责任把国际前沿的知识教给本科生。”25年,再忙再苦,杨教授始终坚持这样的信念,她已经先后为20多届学生教授《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等课程。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杨教授把教学看成搞科研的源头,看成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国内外的大环境下,不少教授把主要精力放在搞科研赚钱上,而杨教授却提出教授应该“教学为主、科研为本”———她既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2004年以来,她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讲授8门课程,纯教学年均300多课时。在教学中,针对当前学生理论思维普遍较差的现状,她在给本科生上的“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课上,通过对实证主义、实用主义、结构主义与唯物辩证法的比较,把学生的学术视野带到了“国际前沿”。

  “只有关心爱护学生,教学工作才能事半功倍。”杨教授在与学生的相处中,非常关心学生的生活,节假日请学生到家里吃饭了解学生情况,学生生病体贴入微给予经济资助;关心学生思想进步,经常与学生谈心。

  作为教授,她对教学有更深刻的认识:只有锲而不舍,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才能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勇于创新是搞好教学的灵魂;教学改革是搞好教学的根本:坚持四结合原则,教书与育人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改革教学内容、方法、途径,进行课程建设。“只有这样教学才具有前沿性、科学性、实用性,才能促进学科建设。”(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链接】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育改革工程》中的一个重点项目或重要内容,旨在促使教授上讲台,鼓励名师为本科生开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通过名师的引导示范作用,促进高等学校课程建设、教学梯队建设、教材建设,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高校的素质教育。

  每三年评一次,每次评出100个教学名师,2003年是第一届。据了解,此次当选的100名教学名师是教育部采取远程评审和会议评审相结合的形式,邀请相关学科专家、高年级本科生和社会知名人士组织评审专家组,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要求,从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推荐上报的150名候选人中评选产生的。与以往的评比不同的是,为树立名师形象,展示名师风采,营造全社会关心教学、关注教改、尊重名师的良好氛围,教育部还开设了教学名师评选网页,社会各界可在网络上浏览候选人的申报材料,并进行投票。( 丁雷) (大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