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浙大学子破解了蚕宝宝的“铁蚕”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0日13:52 浙江在线

  实践现场:浙江大学赴广西宜州博士生报告团(广西宜州曾是浙江大学西迁时所到之地,当时称“宜山”。2006年7月26日至31日,浙江大学10个学院的12名博士生组成博士生报告团赴当地进行主题报告等形式的交流服务。)

  播报员:浙大动物科学院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二年级博士黄凌霞

  上任宣言:我对蚕桑很有热情,广西宜州的蚕桑种植史不及杭嘉湖平原悠久,技术发展还比较落后,但对于一个非常适合蚕桑发展的水土来讲,是一个新兴之地,很希望为当地办点实事!

  实践经历:初到宜州,状况和我在实验室想像的完全不同,虽说这里的蚕桑基地面积已经全国第一,但配套技术没有跟上,卫生条件不理想,很容易暴发蚕病。

  蚕农听说我们要去作报告,很激动。我们刚到,就看见村长和村民拉着一块欢迎的横幅等我们。炎炎烈日下,300多位蚕农神情专注地听我们从头讲到尾。我读博士时负责编写一本全国性的月刊《蚕业信息》,这次带去的50本被一抢而空。回答蚕农的提问时,他们关心最多的,就是蚕宝宝得病的事。当地科协拿来一条瘦小的蚕宝宝说,宜州80%死去的蚕宝宝都得了这种病,长到一定程度就不会长大,更不会吐丝结茧,人称“铁蚕”。科协工作人员认为蚕宝宝是受病毒感染,试了很多办法,也不见起色。我们对蚕宝宝进行初步解剖,反复讨论后认为,蚕宝宝得的不是病毒感染,而是细菌感染,必须改变治疗方法。我们还发现,大部分蚕农喂蚕时相当粗心:叶子没有擦干就喂,蚕宝宝就容易吃坏肚子,很小的蚕宝宝喂的叶子很老,蚕就不容易消化。当地还流传着一种说法,在桑叶上涂些牛奶或者豆浆后蚕宝宝吃,吐出来的丝会更白,其实这会影响蚕丝的品质。这些问题,我对蚕农一一解释之后,他们都信服地点起了头,让我很有成就感。一个星期的实践很短暂,只能算是基本的“扫盲”,当地蚕农对知识的渴求一直让我很牵挂。我向当地市委办约了稿子,详细介绍宜州的蚕桑情况,现在我已经把这篇文章挂在农业部下属的一个网站《蚕丝在线》上,让更多的蚕桑界农人来关注宜州这个地方。我还想争取机会再去宜州,做更深入的实地勘查。

  实践回望:在实验室,我们关注的是国际前沿课题的发展,是如何去培养好的品种。对我这个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的博士来说,虽然每个月要编写全国性的蚕桑刊物,但到了实地真真切切看到过才发现,从前掌握的信息还是很表面的。如果真正想为农民做点事情,还要思考得更多。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作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