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三尺讲台铸师魂 从晏才宏老师回望教育先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1日14:19 新华网

  

三尺讲台铸师魂从晏才宏老师回望教育先辈

  

三尺讲台铸师魂从晏才宏老师回望教育先辈
欢迎点击进入教师节专题

  新华视点:三尺讲台铸师魂 从晏才宏老师回望教育先辈

  新华网北京9月10日电(“新华视点”记者刘丹、李柯勇、张晓晶)教师节前,一个名叫郑富春的男子专程从澳大利亚飞回上海,来到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晏才宏的墓前,以学生的名义,献上一束鲜花,深鞠一躬,然后静静地站了半小时。

  在“大学名师不上讲台”现象屡遭诟病的今天,人们格外怀念那些为教书育人耗尽毕生心血的教育先辈。

  讲课风范终生难忘

  2005年4月初,“新华视点”栏目对晏才宏事迹的报道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至今,回想起晏老师的最后一课,很多学生依然满怀哀伤。

  “假期我去做了检查,昨天拿到结果,肺癌晚期。这是我给大家上的最后一课。”2004年“十一”长假后的第一堂电路分析课,晏才宏向学生们宣布了这个惊人的消息,口气却平静如常,往日活跃的课堂顿时沉寂下来。

  上海交大的一位同学回忆说:“他平时总是满脸微笑,那天却显得忧郁,讲话有点激动,脸都红了。他平时从不拖堂,那天却好像没听见下课铃声,继续讲下去,似乎想把所有的知识一下子全部传授给我们。”

  晏老师的“最后一课”,许多学生是含泪听完的。“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你们就是我未能完成的艺术品。真对不起!”临下课时,他这样向学生表示歉意,同学们则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晏老师在学生测评时,得了全校唯一的满分。这样一位老师,由于他热衷于教学而影响了发表论文,58岁死时连个副教授也没评上,这与当今一些“重科研、轻教学”的教授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发了人们对“名师不上讲台”问题的强烈关注。

  学界泰斗情系课堂

  杨振宁教授之所以赢得人们的尊重,不仅因为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还因为他以80岁高龄,到清华大学为本科生开课。回望历史,在学术上功成名就却仍然坚守三尺讲台的教育先辈不可胜数。

  复旦大学副校长孙莱祥说,复旦大学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基础课,有很多都是由著名教授讲授。“我当时是数学系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时,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有苏步青教授、谷超豪教授等,当时他们已经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他说:“如今,我还记得他们给我上课的情景,讲解一个定理,他们先不去推导公式,得出结论,而是分析研究这一定理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大家去想问题,在思想性、方法性上给大家很多启发。这样的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可想而知。”

  复旦大学原校长谢希德,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开拓者之一。这位在国内外都享有崇高声誉的科学家,对于教学却认真到“近乎偏执”的程度,她的学生们如是评价。

  据谢希德弟子、中科院院士王迅介绍,1955年,谢希德主讲固体物理和固体理论两门课,当时她已经怀孕临产,由别人代上,但讲课内容都是自己准备,每隔一两周,她都要赶写几堂课的讲稿。1978年至1988年,谢希德先后担任了复旦大学副校长、校长,依然坚持为本科生上课。

  受恩师影响,时至今日,年过七旬的王迅院士还在本科生教学第一线辛勤耕耘,在复旦大学物理系,他几乎给所有本科班级上过课。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回顾自己的一生,最使我感到没有虚度年华,一生没有白过的,就是我做了一辈子教师。我不喜欢别人称我为王院士,我是复旦大学的教授,我是王老师。”

  厚德载物心系学子

  这是当代东方学大师季羡林的一则鲜为人知的小故事:一年,北京大学秋季开学,一位外地新生急于报名,就对迎面走来的一位老人说:“您能帮我看一下行李吗?”老人爽快地答应了,一个多小时后,新生办完入学手续回来,看见老人仍在原地看着他的行李,大为感动,深深谢过,老人就离开了。过了几天,在开学典礼上,新生惊讶地发现,那天给自己看行李的人,竟然就是北京大学副校长、当时已73岁的季羡林先生。

  一位采访过季老的记者说,他听到这个故事时,在强烈的震撼中想到了一句话:人格,才是最高的学府。

  另一件事同样鲜为人知:在周围无人的情况下,季老曾奋不顾身地跳进湖里,救出一名落水儿童。对此,季羡林的弟子、山东大学巴哈伊研究所所长蔡德贵的评价是:大师对晚辈常能表现出大爱,他们对学生的爱护常常达到忘我的境界。

  1998年,77岁的谢希德备受癌症折磨,但仍然坚持教学活动。谢希德的另一位学生、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叶令说:“当时谢校长躺在病床上,一边治疗,一边为我修改论文。有一次她在昏暗的病床灯光下跟我说:‘下次把字打大一些,我可以修改得更仔细、更清晰。’每想到这里我就感动万分。”

  “重病似乎丝毫不影响她的论文批改。” 复旦物理系教师资剑博士回忆,“无论专业水准还是措辞造句,都非常严格。五六页密密麻麻的英文字,在谢教授手中一改就是三四次,这让我感受到了大师的力量。”

  季羡林老年写下的一段话也许能代表很多大师对学生的态度:“我想到的不只有老年朋友,年轻朋友,包括我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学生,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我也都一一想到了。我最近颇接触了一些青年学生,我认为他们是我的小友。不知道为什么我对这一群小友的感情越来越深,几乎可以同我的年龄成正比。”

  他写道:“对待这一批青年,唯一正确的做法是理解和爱护,诱导和教育,同时还要向他们学习。”

  吾爱知识 更爱吾师

  先辈大师对课堂教学的重视,源于他们的教育思想。

  今年是陶行知逝世60周年,这位以“平民教育”思想传世的杰出教育家,在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下,克服种种艰难险阻,从各地的难童保育院招收学员,创建了影响深远的育才学校。

  当年育才学校的学生、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前副主任陈贻鑫说:“学校创建于1939年,那时抗日战争刚刚开始,但是陶先生目光远大,坚信我们民族一定会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希望育才学校能为抗战胜利后的新中国储备人才。”

  尽管有日寇的轰炸飞机从头顶掠过,但育才学校的课堂上从不缺乏活力和欢乐。在陶行知的感召下,很多学术界名流冒着生命危险,每天赶路来给这些衣衫褴褛的孩子上课--教文学课的有艾青,教音乐课的有贺绿汀,教戏剧课的有张泯。

  近代以来,多少志士仁人怀抱救国救民理想,在教育工作方面投入了很大精力,更有的人将毕生心血倾注于教育事业,为中国现代教育开辟了道路,他们的名字已经印在人们的心里:蔡元培、陶行知、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叶圣陶……

  缅怀教育先辈们的师品师德,我们意识到,如今某些方面还不尽如人意。由于市场因素以及某些价值导向的不良影响,高校“名师不上讲台”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有业内人士指出,教书育人本是大学第一功能,如今的教授上讲台却需要教育部发文督促,这些人似乎离教育越来越远。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认为,“名师不上讲台”根源在于“重科研、轻教学”的高校考评体制。目前对大学水平的衡量,看重的是学校的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科研奖励,而几乎所有评估,都没有将“教师上课质量”列入重要考核指标,以至于一些学校教学质量下滑。(完)

  

三尺讲台铸师魂从晏才宏老师回望教育先辈
【领导关怀】胡锦涛总书记给孟二冬女儿回信 广大师生反响强烈

  对于北京大学已故教授孟二冬的女儿孟菲来说,今年的6月9日终生难忘——她在这一天收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回信。处在失去亲人悲痛中的她,倍感温暖,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胡锦涛总书记在信中动情地说,我是含着热泪读完你这封来信的。你对爸爸无尽的思念,你记述他在最后的日子里仍惦记着他的学生、眷恋着他未竟的事业,所有这些,都使我深受感动。你爸爸是一位平凡的学者,但他以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攀登学术高峰,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你爸爸是一个普通的教师,但他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却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你爸爸不愧是教书育人的杰出楷模,不愧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你爸爸的去世,对你们家人是无可挽回的损失,对北大、对国家教育事业也是一个重大损失。 >>>详细

  温家宝:只有尊重老师 重视教育 国家才会兴旺发达

  秋高气爽,阳光灿烂。7日上午,第22个教师节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国务委员陈至立,教育部部长周济,北京市市长王岐山等陪同下来到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亲切看望师生,并和五年级学生一起上课。

  温家宝说,没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很难提高。尊师重教,尊师在前。要为教师们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详细

  【感谢恩师】他们点化了大师的一生 季羡林、李政道忆恩师 随着一个个大学问家的仙逝,学术界频频有人感叹“大师凋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孩子的成才,需要润物细无声的师恩哺育,一代大师的诞生,需要前辈言传身教的提携。教师节来临之际,本版特刊出季羡林、李政道、杨福家等几位学术大家追忆自己恩师的文章或报道,希冀与读者一起,去探寻深深感召和影响着后来者的老一代学问家的精神和风范。

  李政道:费米老师帮我亲制计算尺快过80岁生日的李政道,每次站在演讲台上,总要深情地谈到他的老师费米。在这次“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他再次郑重地提及这个话题。多年来,李政道不厌其烦地宣讲他的教育理论——要培养基础科学最顶尖的人才,没有捷径,而是需要“一对一”的言传身教。

  季羡林: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我现在站在适之先生墓前,鞠躬之后,悲从中来,心内思潮汹涌,如惊涛骇浪,眼泪自然流出。杜甫有诗:“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我现在是“焉知五十载,躬亲扫陵墓”。此时,我的心情也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详细

   试问天下名冶师 几人不出先生门

  记魏寿昆百年华诞暨从教77周年座谈会

  今天,年近70岁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仿佛又回到了学校的课堂里。他恭恭敬敬地站在一位满头花白的先生对面:“在老师面前只能站着说话。”随即他又侧身询问:“这样的声音大小可以吗?”

  不仅徐匡迪一人有此举动。在这位先生面前,教育部部长周济院士、两院资深院士师昌绪先生及周国治院士都是站着发言的。 >>>详细师者无悔 他们撑起共和国教育大厦

  【师生情深】

  “老师妈妈” 愿您一生平安

  “总有那么几件事,是你一生都无法忘却的,总有那么几个人,是在深深地影响着你的。”每当我想到这句话时,脑海里就浮现出温淑春老师的影子。

  “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只要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绝望的理由” >>>详细

  "我和学生的67个电话"——教师孙空鸣的教学日记

  “班里新转来一个男生小沈,性格孤僻,不喜欢和人交往,而且经常迟到,问他或者批评他,他总是面无表情地说一句:‘起来晚了。’这让我觉得他真是个奇怪的孩子……”辽宁鞍山市第三中学教师孙空鸣一直保持着写教学日记的习惯,近百篇日记里写满了她的从教心得和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在孙空鸣老师的日记里,记叙了她和一个孩子“67个电话”的故事。 >>> 详细

  【感人教师】何人伴我话唐诗 追记北大教授孟二冬的最后一课4月23日,新疆石河子大学艺术学院大厅,上千人参加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追悼会--祭奠一名仅仅支教60天的老师。追悼会尚未开始,灵堂外的小操场上就默默站满了师生,一些女生相拥而泣。老师名叫孟二冬,49岁,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两年前,因患食管恶性肿瘤,他倒在了石河子大学中文系的课堂上 。 >>>详细追记奋不顾身救护学生而牺牲的祝香云老师 11:10分左右,一辆东风大货车满载着脚手片由南向北疾驰而来,这时护送学生的行政值日老师陈晔华发现车子没有慢下来,就不断地挥动手中的小黄旗,大声叫喊,向货车司机示意。但车子仍然没有减速。此时,陈晔华老师一面挥旗,一面向驶近学生的车辆冲去。由于车速过快,司机后来虽然踩了刹车,向左猛打方向盘,但车子还是剐走了陈老师手中的小黄旗,并冲向反向车道的人行横道。此时正在护送学生过马路的带班老师祝香云看到情况危急,奋不顾身将在其前面行走的学生张玉成用力推开。货车撞倒一名推着自行车接送学生的家长后,又撞向祝香云老师,车子的前后轮分别从两人身上碾过。 >>>详细

  【支教故事】

  扎根大山深处35年 1人撑起一个学校 记小学教师汪来九

三尺讲台铸师魂从晏才宏老师回望教育先辈
安徽黟县因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而闻名,两个古村落每年吸引超过200万人次的游客。与西递、宏村直线距离不过50公里的毛田村,由于山岭阻隔,却与山外的繁华咫尺天涯。在这里,汪来九与寂寞和艰苦为伴,35年工作在一所学校、一个老师和一群孩子的“教学点”,就像燃烧着的“红烛”,照耀在大山深处! >>>详细 美女大学生深处孤身支教:生活艰苦却收获快乐李樱樱,一位24岁的漂亮女孩。3个月前,这位在广东工作的女导游自愿报名支教,成为了中国首例个人募师支教活动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支教老师。

  这位年轻的女孩孤身一人在湖南大山里的一所学校支教。一到学校,李樱樱就成为改变历史的人,她不仅是学校有史以来第一位支教的老师、有史以来首位大学本科毕业的老师,而且是学校里唯一的一名女教师。 >>>详细【教师心声】

  教师节:听听基层教师的心里话 “别让校长再为钱发愁”

  “什么时候校长不再为钱发愁,我国教育水平就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一位小学校长对记者说。记者采访发现,尽管新的义务教育法使教育经费的筹措有了法律保障,但是当前还有不少校长正在为钱发愁。

  “谁把我们变成了教学技工?”

  山东省淄博市一所县中学的老师接受采访时说:“我从教30年了,感觉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教师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业,现在则是教给学生做题技巧的技术工人。”他说,高中老师从早上5点到晚上9点,每天16个小时陪在学生身边,只要不生病就要上课,每周休息半天,身体负荷已近极限。 >>>详细

  【图片报道】

  教师节谢师恩[组图]大山深处孤身一人教学38载[组图] 教师节前拜良师[组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