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洛阳市民看不懂“道德碑” 学者:国学修养不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2日13:46 中国新闻网

  

洛阳市民看不懂“道德碑”学者:国学修养不足

  洛阳18座碑灯之一

  中新网9月12日电 据河南商报报道,九朝古都市民看不懂“道德碑”,是文化不亲民还是国学教育缺失?“碑灯上全是《诗经》、《论语》中的句子,谁看得懂呀?”9月6日

,在河南洛阳市周王城广场,一位衣着时尚的游客盯着广场上的18座碑灯,对她的同伴说。这些碑灯从哪里来的?碑文是怎样选的?许多洛阳市民表示不了解。

  9月6日下午,三三两两的游人坐在洛阳市周王城广场的木凳上,有的打牌,有的下棋,似乎没有人欣赏广场上18座形状如碑的灯。这些灯,宽约1米,高约7米,分两行排开,碑灯的前后都有古诗文,一共36篇。这些诗文,读起来大都难懂,比如:“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对普通市民而言,这些诗文难懂不说,还有很多生僻字词,如燠、忉忉、甓、隰等。现场一位戴眼镜的老先生说,他是上世纪5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市直机关退休干部。由于家离广场近,他经常来广场散步,但有些碑文确实看不懂。广场管理者、洛阳市园林局广场绿化管理中心主任张天成说:“我文化程度低,看不懂碑文。”洛阳师范学院的张娜学的是中文,她说:“我的根底太浅,碑上的古汉语读懂的很少。徐晓帆是《洛阳晚报》的副总编,他说自己算个知识分子,但碑上的古汉语,很多也看不懂。

  据介绍,2006年4月9日,周王城广场建成。在建成前,洛阳市一位主要领导有一次到广州出差,发现那里广场的碑灯有特色,就指示广场指挥部引进这样的灯,并提出:不要学广州在碑灯上登广告了,要登一些弘扬传统文化,给人启迪,提升整个城市文化品位的语言。因碑灯上都是有关道德修养的诗文,故被当地人称作“道德碑”。为何要选这些诗文?洛阳市园林局局长杜勇杰说,诗文是广州的制作单位提供的,据说是一些语文老师选的。这些古文大多出自中国的《诗经》和《论语》,为明理、诚信、忠孝的典范文字。当时没有考虑市民懂不懂的问题,感觉可在市民中普及一些国学知识,就登上了。洛阳市文化局办公室主任李振刊说:“树‘道德碑’的事,自始至终,文化局都没有参与。人们看不懂‘道德碑’,文化局也没办法!

  大学生张娜说:“建‘道德碑’本是件好事情,但好事没有办好。文化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要与大众亲近。譬如‘道德碑’,原文博大精深,饱含人生哲理,我们必须尊重和敬仰。但是,如果能在原文的下面,适当加注浅显易懂的注释(包括生僻字词的读音),就可以真正起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就完美了。总不能让人抱着《康熙字典》来读‘道德碑’吧!”

  在听了市民对洛阳“道德碑”内容的看法后。郑州文庙负责人宋秀兰说,“道德碑”是当今国学热的一个缩影,近期,关于国学教育复兴的事件不少。宋秀兰说,“道德碑”上的文字看不懂,暴露了当今人们国学修养的不足,也暴露了国学教育的缺失。

  河南少年先锋学校督教任晓林,6年前就开始在自己学校推行国学教育。他说,洛阳“道德碑”他去看过,形式很好,上面的文字看似难懂,实则简单,相当于英语中的ABC。看不懂的人应该脸红。任晓林认为:国学是关于做人、做事的学问。人与人最大的区别在于文化,正是国学使我们成为中国人。

  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表示:如果是他来选“道德碑”的诗文,他说自己倾向于唐诗、宋词,因为家喻户晓,理解起来也容易。2000多年前的《诗经》、《论语》,对普通市民来说,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如果大多数人理解不了,“道德碑”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他认为:洛阳方面应组织学者,尽快把“道德碑”翻译出来,在广场里再树个注释碑,或是当地媒体发表解释文章,并请有关学者在广场里开个“小百家讲坛”,专门就“道德碑”的内容,进行大众化的普及工作。(奚春山 王惠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