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稻飞虱沪上再次爆发给我们上了一课滥用“特效药”反助“虫”为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3日08:26 东方网-文汇报

  收获的季节,一场“人虫大战”正在包括上海在内的江南稻田里展开。一种名叫“稻飞虱”的飞虫,趁着水稻抽穗的黄金时期,用它们针尖般的口器吸食水稻茎叶中的汁液,直至稻田成片枯死。

  有关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稻飞虱曾在我国大面积爆发,但90年代曾得到有效控制。为什么今年夏秋季节会再次大爆发?

  昨天,当记者就这一问题请教有关农业专家时,却听到了一种与虫无关的担忧:盲目用药正在助“虫”为虐。如果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在这场“人虫大战”的背后,考验的恰恰是人类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随风迁飞一路横扫

  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病虫害测报处统计,由于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大,今年全国大部分稻区稻飞虱的发生明显重于去年同期。来自上海各郊县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稻飞虱的迁入量是去年同期的17.6倍。

  上海农科院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专家告诉记者,稻飞虱属迁飞性害虫,“是随风而飞的”。形象地说,稻飞虱的生活习性有点像候鸟。每年春夏,它乘着西南气流由南向北迁飞;到了秋天,它又随着东风气流南下,回迁到南方越冬。这样的“迁徙路线”使得稻飞虱能够到一站、吃一站,这给稻飞虱的防治带来了极大困难。

  同时,从生活环境来看,稻飞虱喜温爱湿,今年夏季气温偏高,8月底上海地区以下沉气流和降雨天气为主,这为大量稻飞虱的降落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天气条件。

  盲目用药助“虫”为虐

  “人虫大战”中的另一个现象让专家们深感担忧,那就是,稻飞虱的抗药性在增强。当农民继续用原来的“特效药”来对付它们时,却发现那些药不起作用了,虫子依旧在田间活跃着,疯狂地侵蚀着稻田。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去年,由国家补贴农民使用的一种名为“吡虫啉”的农药,由于过度使用,无奈之下今年已经被限用了。

  上海农科院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蒋杰贤及其课题组,做了一项有关“杀虫剂使用与稻飞虱繁殖速度”的研究,结果令人备感意外:使用一种名为“杀虫双”的杀虫剂,居然能让稻飞虱的存活率和繁殖系数分别提高8.5%和33%。对此,蒋杰贤这样解释:“一方面,某些杀虫剂直接刺激着稻飞虱的取食、生殖及免疫系统,使它们越来越耐药;另一方面,水稻的抵抗力却在对于农药的依赖中不断褪化,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逐渐被打破。”

  农药寿命普遍减半

  国家973项目“绿色化学农药”首席科学家、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钱旭红,把稻飞虱的再次爆发归结为人们对于农药的不正确使用和滥用。“有时,在虫害对于药物的敏感期没用,反而让它们得到了一次锻炼;而有时,只需1克用量就能控制95%,偏要用10倍、20倍的用量将它们杀得片甲不留。”钱旭红指出,由于人们的不科学使用,化学农药在中国的寿命一般只有10来年,仅为欧美国家的1/2-1/3。比如,“吡虫啉”曾是一个非常好的绿色农药,如今竟然也被用得失了效。

  面对记者,这位农药专家的告诫有些语重心长:人类必须学会最大程度地与自然界共存,将自己的行为对于各方面的伤害控制到最小,稻飞虱的再次爆发仅仅是大自然给人类上的一小课。

  本报记者任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