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高校教授质疑SCI论文换取学位经费现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5日05:13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林蔚

  “论文是检测科研能力的很好标准,作为一个评价体系,SCI在目前应该是最客观的。”“关键是评估水平的问题,把SCI这样一个统计学的指标,与毕业、晋升、评职称挂钩,是对科学的伤害。”SCI,这个正在国内广泛使用的科研考核标准,成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建院二十周年院长论坛”上的焦点话题。

  9月23日下午,来自北大、清华、复旦等20所著名高校生命科学院的院长们聚首复旦大学,围绕SCI论文在学位授予、学术评价及教师考核中的导向,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南京大学率先将SCI引入考核体系,当时一篇SCI论文大约奖励1000元左右。国家基金委生命科学部主任洪德元院士强调了引入SCI考核标准的意义。他表示,10年前,国内科学家很少发表SCI论文,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科学家SCI论文的增多,我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当下国内“卖版面”的垃圾杂志太多,论文质量良莠不齐,相对而言,SCI是最客观的评价标准。“高校在SCI论文数上的竞争,也刺激了高校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SCI的客观性,获得了院长们的一致认可。

武汉大学的舒红兵教授表示,如果在学位授予等考核时,单靠“论文答辩”等主观考核体系,很容易出现“暗箱操作”,影响学术的公正性。

  “但是把评估科学刊物的指标,异化成评价科学家的标准,这是偷换概念。”中科大牛立文质疑说。近年来,SCI评价体系所出现的弊病,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重视。比如SCI泡沫论文、唯SCI论等,大量“垃圾论文”不仅破坏了学术界的合理竞争秩序,浪费了国家科研资源,助长了不正之风,也给我国国际学术声誉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来自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一份报告指出,国内有些大学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量,甚至超过了美国

大学排名稳定在前5名的常青藤名校普林斯顿大学。

  但中国80%左右的国际论文分布在低被引区间和零被引区间,数量的增长远远超过质量的增长。

  

北京大学丁明孝教授担忧,唯SCI论的不良影响,使得中国科学界面临不少问题,“如科研合作问题,在大科学环境里,重大科研成果需要科学家的交流协作,但因为论文作者排名,不少科研人员就喜欢独立做小课题、小实验;科研深入问题,不少学生为毕业而发论文,但当论文发表之后,却没有了继续深入研究的积极性。”

  院长们认为,SCI作为一种考核指标是良性的,但是唯SCI论,令科研人员成为SCI论文机器,甚至出现了SCI论文可以换学位,可以换科研经费,可以换职称等SCI商品化的现象,则应当引起足够的警惕。

  复旦大学金力教授说:“我们要培养的,是有独立科研、独立分析思维、有效沟通协作能力的学生,发表论文只是其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用一个简单、量化的标准作为评价体系,不符合研究型大学的需求。SCI作为一个考核体系,不仅要停止被异化的倾向,更需要不断地完善。”

  本报上海9月24日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