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江苏2008年高考只考语数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7日09:11 南京报业网

  【东方卫报报道】2008年新高考方案一出台,各方反响剧烈,赞同的一片,质疑的也大有人在。不仅江苏省各界纷纷议论,省外教育界讨论也十分激烈。近日,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在新闻发言会上指出,目前江苏的新课标高考改革方案并没有报请教育部批准通过,也就是说江苏省08年高考是否只考语数外还是一个未知数。消息一出,让似乎板上钉钉的2008年江苏高考方案添了一层变数。

  2008年高考方案教育部还没批

  昨天,省教育厅一位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目前江苏省2008年的新课标高考改革方案只是征求意见稿,还没有报请教育部批准通过,还处于广泛征求意见的阶段,但这并不表示方案制定程序不规范。据他介绍,按照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部鼓励各省根据各自的素质教育推进情况、生源情况以及该省地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情况,分别拿出自己的方案,然后提交给教育部组织论证通过。所以,现在江苏省2008年高考方案在没有明确定下来之前,是不会上报给教育部批准的,正式方案的确定仍需要一段时间。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接听高考方案公示电话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高考方案改革从开始到最终确定有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他们将把市民的建议详细记录下来。

  这位工作人员表示,江苏省2008年高考模式公示电话025-83325037,025-86299038将继续开通,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育厅长调研会上解答质疑

  高考方案自公示以来,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等在南京市进行了调研,对于各方提出的问题做了详细解答。

  问题一:高考时间安排是否科学?新方案中,高考将分三次进行,不少中学校长对这个问题颇头疼,因为4月份考试后,除了语、数、外老师,其他老师就会面临没课上的境地。王斌泰表示,学科考查科目、考试时间最后怎么安排还在研究中,最后会取一个最有利学生的方案。

  问题二:外语比重是否太大?很多专家和中学校长认为,新的方案对理化重视程度不够,而太重视英语这门语言工具学科。这有可能会导致弱化了理化的作用。王斌泰说,语数外3门有2门是语言学科,但并不表示这是对理科的弱化,其实外语和理科的相关度更大,学生想在理科方向上有造诣,必须学习和研究国外的先进技术。江苏是个经济发达的省份,国际交流和交往非常多,掌握一门外语对学生将来就业来说很有必要。

  问题三:操作起来是否复杂烦琐?虽然新方案减少了最终考试科目的数量,但是不少学生认为负担并没有减轻。王斌泰说,其实社会的信誉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方案的复杂程度,因为相互之间的不信任,所有考试都必须由省里组织统考、统一阅卷。如果社会的信誉度很高,将一些工作在各市、甚至各学校就能完成,新方案可以更简单。

  专家建议借鉴山东高考模式

  近日,就公示的新高考方案高校的招生专家们和中学的老师也举行了几次激烈的讨论。专家们在思想的碰撞中,对方案提出了许多担忧之处。那专家们和老师们认为理想的高考模式是什么样的呢?

  “可以借鉴山东省2007年实行的‘3+X+1’的高考模式。”南京工程学院院长陈小虎建议。据悉,山东高考模式中,“3”仍指语文、数学和外语,是必考科目。“X”指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1”指基本能力,内容涉及高中课程的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等,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试卷分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必做题考查必修内容,选做题考查选修内容。陈小虎认为,这种方案更加稳妥。

  链接:江苏省历年高考模式

  【高考模式一】2000年、2001年实行的“3+X”模式

  模式简述:总分750分。“3+X”也就是“语数外(每门150分,共450分)+文综合或理综合(300分)”,文综合即历史、地理、政治综合,理综合即物理、化学、生物综合。

  【高考模式二】2002年实行的“3+大综合”模式

  模式简述:总分750分。“3+大综合”的“3”仍是语、数、外三门,每门150分,“大综合”则是文理综合,包含了对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六门课的综合考核,分值为300分。【高考模式三】2003年-2005年实行的“3+1+1”模式

  模式简述:总分750分。“3”仍然没变,“1+1”则是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学科中由考生自主选择的2门考试科目,其中一门必须符合有关高校提出的选考科目要求,各学科分值均为150分。(编辑若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