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孔子标准像将收取版权费 设计者否认其商业目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1日13:33 扬子晚报

  

孔子标准像将收取版权费设计者否认其商业目的

  王大千:设计孔子像没有商业目的

  

孔子标准像将收取版权费设计者否认其商业目的

  9月23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向海内外发布孔子标准像。 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摄

  孔子标准像在向全球发布后引发一系列争议,究竟是为了更利于文化传播还是出于商业目的

  -对话动机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7年纪念日,也是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最忙碌的日子。

  之前的9月23日在众多艺术家、学者等人的争议声中,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向全球正式发布了孔子标准像定稿。

  王大千所在的基金会是1984年经中央批准宣告成立,当时谷牧任名誉会长,匡亚明任会长。这是一个由政府拨款作为启动资金支持的、依法接受和管理海内外各类自愿捐赠的、非营利性的学术社团基金组织。

  其宗旨是组织或支持国内及海外学习、研究、传播和弘扬孔子儒家思想精华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活动。

  围绕孔子像的争议,本报采访了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

  海外对孔子像的模糊认识

  新京报:这几天社会上关于孔子标准像的议论,您都注意看了吗?

  王:有些看了,有些没看。

  新京报:看过的内容中觉得意见客观吗?

  王:我们尊重和感谢每个人的意见,说明他们对孔子文化的关注和支持,可是有些人是不了解发布孔子标准像的真正动因。

  新京报:动因是什么?

  王:进行文化传播、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

  新京报:为什么这么说呢?

  王:过去对外交往中,中国孔子基金会和外宣部门每年都向海外赠送很多孔子像,但像的造型不一,什么样的都有,造成不少友人对孔子像到底什么样、哪个才是真正的孔子感到困惑。

  两年前,原国务院外宣办主任赵启正就跟我们基金会提过这样的问题,和我们一样经常会为到底送什么样的孔子像而发愁,送出去的像也有很多不同,后来有些学者也在议论这事,我们觉得公布一个标准像是很有必要的了,山东几任外宣办的领导也谈到过这个想法,基金会的几任领导也因此有了制订孔子标准像的想法。

  新京报:不同的孔子像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对孔子不同的理解,为什么一定要有个标准?

  王:不仅各类纪念品、纪念章上孔子像的形态不一致,很多大学、社区、机构都有孔子的塑像,现在世界各地都有孔子学院,这家塑这个,那家塑那个,今年塑成这样,明年塑成那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很难让大家对孔子有一个统一的印象。

  台湾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了“统一孔子像”,最近我又听说日本人设计了关公的标准像,难道我们还要等到外国人先设计出一个标准的孔子像?

  新京报:过去我们没有标准像,孔子的思想、儒家学术不也向外传播了吗?

  王:画像只是传播的载体之一,而不是惟一载体。

  “和谐孔子”的现代解读

  新京报:那如何确立孔子像的标准呢?

  王:尊重历史依据,按照约定俗成的印象,体现其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及中国传统文化形象代表身份,形神俱佳,一定要体现平民的孔子、平和的孔子,使其成为一个“布衣圣人”。

  新京报:既然有了一些传统印象,而且也有代表作了,比如唐朝吴道子的画像,今天再去制订一个标准像不是浪费人力物力吗?

  王:唐代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虽然大家都比较熟悉,那毕竟是1000多年前唐朝人对孔子的解读,况且只是一个石刻线描像,并没有立体和清晰地展示孔子形象。我们应该用今天的眼光去解读孔子,不能照搬前人的解读。

  新京报:你的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发布标准像不是对孔子长相的还原,而是对孔子的一个时代解读。

  王:不能这么理解,应该说是在制订标准像时我们有必要对孔子进行一个时代解读,而不是说为了对孔子进行解读才去发布一个标准像。

  新京报:那我们今天该如何解读孔子呢?

  王: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征求相关专家意见时,他们就提出了孔子要能体现东方哲人的微笑,不能过于严肃,要呈现一个和谐的孔子。“夫子莞尔”,要体现东方思想家、教育家的和蔼可亲,因为孔子已成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片。

  历史上对孔子的解读有宗教的孔子,有神化的孔子,还有帝王的孔子,而且有些时代对孔子及其儒学理解得非常僵化。

  我们今天的理解就是一个平民的孔子,一个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一个布衣圣人。

  新京报:按照您的说法,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现在发布的标准像以后还有修改的可能?

  王:这个问题要留给未来,留给后人。

  孔子像不能是个美男子

  新京报:那你们如何保证在你们标准之下设计出的孔子像就能正确表达时代的解读呢?

  王:完全代表所有人那是不可能的,但我们是广泛地征求了意见的。

  新京报:征求哪些人的意见?

  王:孔子后裔、儒学专家、雕塑专家都征求了。

  新京报:孔子后裔有反对设计标准像的吗?

  王:征求意见的绝大多数都是同意和支持的。

  新京报:你们的征求对象提出什么意见没有?

  王:有啊,比如任继愈老先生就提出了,山东是诞生孔子的地方,山东人设计孔子像能代表家乡人,故乡的泥土更为亲切,更具有沧桑感,孔子标准像要表现出孔子的温文敦厚、深邃儒雅。

  新京报:有没有没被你们采纳的意见?

  王:也有,北大张颐武教授就提出要把孔子设计成一个美男子,这是他的一家之言,我们就没有采纳。

  新京报:就是说各种意见都有?

  王:但最后是趋于一致,求同存异。

  新京报:最后如何确定方案的?

  王:今年2月发出征集启事以后,包括、香港、台湾地区在内各界人士送的图画、印刷品孔子像有四五百件,最后选择了289件。

  新京报:从289件中做最佳选择?

  王:不是,选择了10件价值较高的作品,从中吸收优秀的元素,最后以吴道子的画像为基础,委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专家进行创作修改的。

  新京报:问题是每个人都有对孔子的解读,为什么按照孔子基金会的意见去设计?

  王:不是按照孔子基金会的意见去设计。但是还有哪个单位牵头组织这个事情比孔子基金会更合适呢?

  新京报:基金会是个什么样的机构?

  王:它是由文化部、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全国性学术社团组织,其宗旨是团结与组织学术界对孔子、儒家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进行传播和研究,整合社会资源,发扬光大孔子文化。

  新京报:是民间身份吗?

  王:按理说基金会应该是个社团组织,但在中国国情下,和许多社团一样,基金会还有事业单位的色彩,目前是一个厅局级单位。

  新京报:经费如何保证?

  王:目前有20多个工作人员,国家和省财政都有拨款,保证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

  新京报:作为社团组织,你们牵头设计出的孔子标准像有版权吗?

  王:当然有。

  新京报:归谁所有?

  王:中国孔子基金会。

  新京报:吸收了那么多人的成果,又是一些专家创作的,为什么却由基金会享有版权?

  王:那总不能把版权挂到财政部名下吧,基金会是具有惟一性的,现在全国没有第二家相类似的孔子基金会。

  收费并不是商业化

  新京报:有了版权,孔子标准像今后会被制作出来出售吗?

  王:有人要的话,也是可以出售的。

  新京报:价格呢?

  王:暂时还没有定。

  新京报:准备卖给哪些人?

  王:下一步的工作首先是进行推广,在机场、车站以及奥运会、世博会的场馆都要进行推广。

  新京报:既然标准像可以出售,那还有一个问题,作为版权所有机构,基金会会对生产厂家有什么限制吗,或者说会指定生产厂家吗?

  王:应该要指定的,但不是说那个厂家生产就要收人家多少钱,而是说厂家生产的产品在技术上应该达到要求,规格上也应有所规范。这是一种合作,而不是出售版权。

  新京报:能不能理解设计孔子像有商业目的?

  王:设计孔子标准像我已经说过了是为了文化交流的需要,我们提供一种范本供大家使用,没有什么商业目的。

  现在有一种误区,一提到版权之类的事,有些人马上就条件反射,开始跟商业炒作联系起来。其实,有些人说是为了商业目的,可能是对这种公募基金会不是太了解,基金会本身就是具有公益性的,具有募集基金、接受捐款的功能,其主旨是为组织和支持海内外学习、研究、传播和弘扬孔子儒家思想精华。

  谁会使用标准像

  新京报:据我们了解,有些机构已经明确表示不使用标准像,我在网上看到,天津文庙已经作此表态。

  王:标准像不是一个强制的要求,每个单位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就像我国的方言南腔北调,种类繁多,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但也不会要求取消方言,不说普通话那是个人的事情。

  新京报:那设计标准像的社会意义该如何体现?

  王:道理刚才已经说了,用不用是具体的单位和个人的事,还拿普通话为例,国家坚持提倡、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更好地沟通和交流,不能说有人坚持说方言,就该停止对普通话的推广。

  新京报:那现在有组织明确表态会使用标准像吗?

  王:全国文庙高层论坛上有不少单位和个人表示要使用孔子标准像,9月23日,首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孔子教育奖”在孔子故里曲阜颁发,就使用了孔子标准像。

  新京报:但这个奖项是山东省政府和济宁市政府向联合国申请并出资设立的,而孔子基金会的办事机构就在济南,这能说明问题吗?

  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使用标准像说明他们愿意接受,不是山东政府和基金会强加给教科文组织的。

  新京报:有人觉得设计孔子像只是一种艺术创作,它对传播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并无多大价值。

  王:这是没有答案的争论。

  现在很多的争论其实是在讨论两个问题,一个是学术问题,一个是文化传播问题。

  在传播孔子精神的过程中,孔子像只是一个载体。但一些人在讨论孔子像时其实已涉及学术方面的讨论。

  就像研究《论语》的专家,他不去从事学术争论,而非要去讨论载体,争论是竹简更利于传播,还是印刷本更利于传播孔子的思想。所以这样的争论是没必要的。 (记者 钱昊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