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不断提高妇女儿童受教育质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8日08:36 南方网
作者:

  “十五”期间,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重大计划,为广大适龄女童接受较高质量的教育创造了条件。2005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地区覆盖率超过95%,比2000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4%以下,普通小学、初中、高中在校女生数量分别占学生总数的46.82%、47.33%、46.43%。

2005年大学、研究生在校女生数量分别占学生总数的47.08%、43.39%,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和比例有了较大的提高。

  2006年9月1日施行的新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从而为广大适龄女童接受免费的义务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05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5%,其中男女童入学率分别为99.16%和99.14%,男女入学率性别差缩小到0.02个百分点。为防止女童、少年辍学,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建立控辍责任制、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助学制度、改革学校课程等措施,努力将女童辍学率降到最低程度。据统计,2004年,小学辍学率为0.59%,其中女童为0.6%,与男童大体持平。初中阶段辍学率为2.49%,其中女生为2.19%,低于男童的辍学率。各级政府一直把扫除妇女文盲、提高妇女识字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十五”期间,全国共扫盲972万人。针对妇女文盲比重相对较大的实际,政府组织编写了妇女扫盲教材100多种,扫盲后继续教育教材读物近1000种;针对妇女开展生产技术、妇幼卫生、家庭教育和当家理财等内容的扫盲教育。

  2000年以来,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把消除性别定型观念和男女平等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强调学校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国家重视发展女教师队伍。2005年底,全国学前教育、普通小学、初中、高中、高等学校中女教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98.27%、54.79%、46.45%、42.99%、43.25%。

  在帮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上学问题上,国家明确了“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保障其与流入地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基本政策,较好地解决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就学问题。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女童、少年上学难的问题上,2001年以来,国家出台“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政策,2005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安排“两免一补”专项资金约64亿元。同时,建立起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体系,对于保障广大女大学生受教育权的实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背景资料

  据报道 今年8月10日,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对中国执行《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五、六次国家报告(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第二次报告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首次报告)进行了审议。委员会对我国履约情况给予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是联合国为消除对妇女的歧视、争取性别平等制定的一份重要国际人权文书。1979年12月18日第三十四届联合国大会通过,1980年开放签署和批准。截止到2006年8月11日,共有184个国家批准或加入了该公约。

  今天本报编发一组稿件,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国政府认真履行《公约》义务,不断推进《公约》在中国的全面落实,进一步促进性别平等,推动妇女事业发展的风貌。

  特殊的“考试”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审议侧记

  据报道 包括《公约》在内的联合国六项核心人权条约都规定有缔约国提交报告并接受为此建立的委员会审议的制度。委员会成员从10人至23人不等,由缔约国选举,以个人专家身份任职。这些专家负责审议缔约国履约报告,就报告作出一般性评述,并将审议情况向联大报告。条约的这种规定,使接受人权公约审议在形式上非常接近于“考试”,实践中更是这样。

  在国际人权领域,西方国家对我有较大偏见。但与一般人权斗争不同,条约机构的审议重视事实、数据和细节,利用得当,也可以成为我们对外宣传人权成就的舞台。本次审议前,我团对委员们可能会提出的问题事先作充分准备,审议中坚持以我为主,宣传我人权成就,对个别恶意攻击的,也讲究斗争艺术,予以正面阐述和反驳,展现我成熟、自信、开放的大国形象。

  中国妇女人权事业的进步是客观的,我国在审议中成功地宣传了我国在妇女工作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树立了中国政府和中国妇女的良好国际形象,也进一步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对于委员会意见客观和中肯的部分,我们将加以研究、采纳和落实。“考试”不是为了考分,而是为了促进我们国家自己的妇女人权事业,这应当是这场“考试”的最特殊之处吧。

(编辑:夏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