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中俄重点大学校长讨论通识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6日03:14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讯 (记者 蒋昕捷) 在近日举行的中俄重点大学校长论坛上,发言的中方校长都提到了本校在通识教育方面的探索,这种源自西方的本科教育模式也引起了俄罗斯大学校长们的广泛关注。

  莫斯科国立大学校长萨多夫尼奇认为,对大学生来说,通识教育很重要,否则学生未来发展的道路会很窄。“在前苏联时期曾有过这样的教训,培养出的学生知识面非常狭窄
,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最后只能在农场工作。”萨多夫尼奇说。

  对国内校长来说,萨多夫尼奇所提及的专业化培养模式并不陌生。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称,由于历史原因,过去中俄两国的高等教育采用的是同一种模式。

  许智宏认为,回过头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需要大量有专业特长的人才,这种专业化培养模式无疑最适合当时中国快速工业化的需要。然而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如今的大学生就业已经不是过去的定向培养,因此整个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也必须随着转变。此外,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需要以广泛的通识教育为基础,如果学生不了解各领域最基本法则,也很难在这个信息时代真正成为专业人才。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上的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不少研究型大学都纷纷进行通识教育的探索。例如北大自2001年起开始实行的元培计划。

  几乎与此同时,与中国高等教育系出同源的俄罗斯高校也在逐渐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具有宽泛知识面的专家比培养具有狭窄知识面的专家更重要。”萨多夫尼奇介绍说,现在在莫斯科大学,大学生前3年主要学习自然科学、人文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数学、化学等学科只教授一般性的知识。到了第4年和第5年,才开始进行专业化教育。

  萨多夫尼奇举了个例子,“莫斯科大学有土壤系,我们培养的土壤方面的学生应该了解物理、化学、生物、数学以及现代农业的问题,应该让专业人才在富饶的土壤中成长起来,这种土壤要比金子还重要。”

  不过,一些教育工作者也承认,国内目前的通识教育还处在摸索阶段。

吉林大学副校长赵继称,美国的通识教育被公认是最好的,关键在于美国大学生接受通识教育之后,社会和企业的后续职业训练跟得上。而在国内,企业往往要求大学完成职业训练,这就使得所谓通识教育功利色彩太浓,现在学生选择基础课,更多的是看对未来专业课学习有没有帮助。

  一位教育学者直言不讳地说,目前国内所谓的通识教育只是在传统的“专业主义”不变的前提下给学生加点“小甜点”,仅仅把它看成是在主课以外“扩大”一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面。

  赵继认为,高校的培养模式不能在像过去那样搞一刀切,应根据学校自身的传统特色与优势以及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该宽就宽,该窄就窄。有的大学就是培养精英型学术型人才,本科生大部分都升研究生,那就可以在本科阶段搞通识教育;而一般院校如果只是培养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实行通识教育就不现实。赵继说,更重要的是,专业的设置包括专业口径的宽窄应与国家经济科技发展需求相适应。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