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从临床灵感到药物开发,医生们走得太辛苦——新制剂 怎样才“墙内开花墙外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6日07:57 东方网-文汇报

  蒋米尔教授正在市九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办公室内查看资料,桌上堆积着他这几年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努力的成果,包括手术创新治疗、中药研发等。但是,厚厚的资料却遗漏了一次最重要的记录:新药安全性。临床“试药”的第一组人正是药物的研发者——蒋米尔和九院中医科戚清权教授。

  “我们试吃了2个星期的药,等结果表明安全后,才开始真正的临床药物试验。”蒋

米尔笑着说。但令人费解的是,等临床药物试验略有成效的时候,蒋米尔却不准备为这个药申请专利,更没有对此药能否走向市场有过多的期许。“算了。听说申请专利要公布配方,似乎很复杂。我们做医生的不懂这些事情,也不想这么麻烦。”说这话的时候,医生的眼神中闪过一丝遗憾。

  医生们试吃的是由他们自己研发的药物——一种防治动脉再狭窄的中药复方合剂。九院血管外科、中医科、药剂科和动物实验部四位骨干医生组成研发小组,他们称自己是“黄金组合”:血管外科蒋米尔熟知动脉粥样硬化、再狭窄等,中医科的戚清权掌握中医药知识,药剂科的金芝贵教授专长药物毒性研究,并掌握申报药物的一系列程序,动物实验部的李伟国负责动物试验。

  “我们承担过许多防治动脉再狭窄药物临床试验的课题,但这些药都是国外的,没有中国自主研发的药。”四位教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遍寻安全、有效的中药,终于确定了葛根、毛冬青和西红花三味药材并加以配伍。

  动脉再狭窄的防治是国际血管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从2003年起,蒋米尔突破手术禁忌,在中国首创“血管壁内再造血管”,用导丝在病人已经钙化堵塞的血管壁内打开一条通道,让血液得以通过。这个项目最近虽然通过了专家鉴定,让40多位患者免去了截肢的危险,但试验表明这种方法仍不能避免再狭窄的发生。攻关的希望在预防上。“各大医院正在试验各式各样的防治类药品,可每一种单价都在30元以上,对大部分病人来说手术和药都太贵了。”蒋米尔说。

  这队“黄金组合”希望中药能起到作用,但过程却很困难。前些日子,蒋米尔将一瓶配好的药赠给法国一位科学家,希望他能够完成对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他们那里设备齐全,方法先进,比我们的条件好多了。”这位科学家前些日子给蒋米尔来电表示:这种药品很安全,而且有效。法国人表示,会借此发表科研文章。蒋米尔说:“只能让他去发表了,好在只有我们知道药品的配方。”

  医生们的此次研发跨越了学科的界限,集合了医院内部的最强力量,但这些科研欲真正转为果实还必须得走出医院大门。离开医院,专家们的力量就显得过于单薄了。

  中药是否需要有效成分评估?医院制剂如何成为正式的药品?药品在更广泛的人群中有效性又是如何?这些问题不是一个医院,一个科室,一个医生可以解决的。在如今某些情况下,医生科研大部分仅限于一份科研报告,一次大会的发言,或者为某一个药品提供技术支持。来自临床一线的创意无法寻获足够宽广的科研技术平台,这就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谁为医生提供发挥创意的空间?谁来为医生试药?

  本报记者施嘉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