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是学校教育的使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6日10:15 扬子晚报

  ○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强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特别注意深刻理解和把握民族精神的内涵,让民族精神真正熔铸为教育者自身的精神品格。

  ○要创新实施教育的途径,重视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三方互动,充分发挥家长、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最深远最刻骨的“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坚强的内在支撑,是一个民族开创辉煌未来的不竭动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广大学校和教师应该自觉承担的时代使命。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党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在深刻了解和体认其重要意义的基础上,自觉地去履行,去承担。

  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大力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尤其要对青少年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江泽民同志曾说:“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抗“非典”报告中强调:“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开展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是党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当前,我们处于信息时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传到中国,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文明成果,但也夹杂着腐朽的、黄色的、反动的东西。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青少年的精神状况存在许多令人担忧之处。比如有一部分青少年盲目崇拜西方,往往用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来评价中国的现实;有的极度关注个人的物质利益和享受,缺乏艰苦创业和劳动创造的思想行为;有的淡忘民族的优秀传统,一概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缺乏民族自豪感。这些警示我们,必须及时高扬民族精神,用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去武装广大青少年,引导他们自觉拒绝消极有害的文化,吸收积极健康的文化。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对民族精神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让被历史所沉淀的民族精神丰富起来,鲜活起来,让民族精神真正熔铸为教育者自身的精神品格。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概括起来,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这一伟大精神具有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历史传承性。中华民族精神的顽强生命力,是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也是民族精神教育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

  但是,中华民族精神、优良传统,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经济社会都已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何以续接?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注意坚持两条原则:

  一是以历史的、辩证的态度对待民族精神。对于历史,我们既不能以复古主义的态度全盘接受,又不能忘记历史,割断现实与历史的联系,更不能全盘颠覆历史。我们应该首先尊重历史,了解乃至深入理解历史,而后区别对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承民族精神,必须具备这样的科学理性的态度。

  二是以超越的眼光、创造的精神发现和赋予民族精神新的内涵。仅历史地、辩证地了解民族精神是不够的。越全面、科学地了解历史,我们就越发现,民族精神与具体的历史条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也就越有必要强调,切忌以今人的观念、原则去评判历史、品评人物。我们需要的是超越的眼光和创造的精神,把具体的民族精神中的观念与其派生的历史条件区分开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是其中的优秀精神、观念,要割断或抛弃的是其派生条件。

  一面历史地、理性地了解民族精神,一面超越性地、创造性地发现和丰富民族精神,处于历史长河中的民族精神就会鲜活起来,教育者就会由此有感情而不是抽象地亲近民族精神,并被优秀的文化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陶铸着,民族精神教育也就有了着力点。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创新实施教育的途径,重视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三方互动,充分发挥家长、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

  近年来,各地贯彻中央8号文件和16号文件,认真实施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民族精神教育在广大学校轰轰烈烈地展开,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使这一教育活动进一步深化,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注意教育的韧性。民族精神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中小学把每年9月定为“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月”,这个措施很好,激发了大批学校推动民族精神教育的热情,我们要把这样的热情保持下去。同时,还要注意平时的教育活动也要弘扬民族精神,学科的日常教学、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都要注意联系民族精神,让民族精神在学校教育中扎根。

  二是要创新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结合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民族精神教育要注重参与性、体验性,比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等,都是很好的教育活动。各地和各学校还可根据自身条件,筹划更有创意的活动,比如可以开展“某某文学旅游”活动,考察人文胜地的文学历史、风貌,并写考察随笔,既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又亲近了生动的历史。

  三是要特别重视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三方互动。民族精神的培育包括知识的学习,但更重要的是精神品格的塑造。精神的陶养主要是通过人的影响来完成的。大而言之,社会上每个公民的言谈举止,都在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当然也包括民族精神的养成。小而言之,父母、教师,更负有重大的言传身教作用。没有社会、家庭的配合,学校的民族精神教育,就要大打折扣。所以,我们的舆论有责任大力呼吁:民族精神培育,从我做起!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时代的召唤,每一个公民尤其是教育工作者,要以“任重而道远,君子不可以不弘毅”的精神去担负起这项历史使命,去造就有教养的一代中国人。

  (作者为北京市教委主任,博士生导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