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北大的“同伴教育”(中国艾滋病防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9日00:09 人民网-人民日报

  参加培训的13名同学都拿到了一张写有可能引起艾滋病传染因素的卡片,主持人让大家判断卡片上的内容是“高危”、“低危”还是“无危”。由此,同学们排成了三队,主持人开始检查是否有人“站错了队”。

  “你认为唾液是高危的吗?”主持人问。“是吧。”一个腼腆的男生回答。

  “我们都知道,平常吃饭、接吻都不会传染,所以唾液是低危的。”经过主持人的解释,男生回到了正确的队伍中。

  这是10月14日北京大学开展“同伴教育”的一幕。

  “同伴教育”是指首先对有影响力的青少年进行培训,再由他们向其他青少年同伴传播有关知识和技能。这一教育方式一般在开放性的讨论和精心设计的游戏中,普及了艾滋病的防治知识。

  “我们将进行9期青年‘同伴教育’培训班,培训100余名,再由他们主持90期‘同伴教育’普及班,将艾滋病知识普及给更多同学。整个过程将持续两年。”北京大学红十字会熊家悦说,作为北京市红十字会预防艾滋病青年“同伴教育”的一部分,他和北大另外5名同学已通过了青年“同伴教育”主持人培训班,获得了“同伴教育”主持人资格。

  参加活动的学生是在学校公开招募的,他们希望通过“同伴教育”“了解怎样帮助艾滋病患者”,“消除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并希望“能亲自帮助感染者”。主持人让大家将这些期望写下来,挂到了教室的墙上。

  北大红十字会在开展工作时,发现要找到足够多既对艾滋病知识感兴趣又有责任感的人来参加培训,并不那么容易。“理想的状态是男女比例、文理科比例均衡。”熊家悦说,“实际上报名的女生比男生多,文科的比理科多,因此需要加大宣传。”

  其实,“同伴教育”已经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现场一名参加培训的女生有多年的志愿服务经历,第一期培训班就报名参加了。10月份北大一共将开展3期青年“同伴教育”培训班,目前不断有同学报名参加。

韩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