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校园活动何必铺天盖地拉横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9日08:53 浙江在线

  在高校学生社团中流传着一个恶性攀比的“潜规则”:谁的声势大,谁的活动就好,影响力也越大

  现象——

  家底只有280元,一次宣传就花掉495元

  “地毯式”攻势堪比“牛皮癣”

  前一段时间,浙大紫金港食堂前,一条150米长的路边上,竟然悬挂了15条横幅,所有路灯杆都利用上了,有些甚至系到树干上;食堂附近也竖着2个大型喷绘架和7块展板;宿舍海报宣传栏上有好几层传单叠在一起,蓝田学园宿舍楼下的一块宣传板,楼长上午9点刚清理过一遍海报,到中午时,“又是老样子”……

  在杭州的很多高校里,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上点规模的校园活动,宣传往往“铺天盖地”,整洁清净的大学校园像一个大“市场”。

  某学院举办一场辩论赛,宣传声势浩大。去教室的途中,红底白字的大条横幅映入你的眼帘;手机短信提示:活动几点举行,地点在哪;就在这时,耳边又传来校园广播的宣传声;回宿舍,从信箱里随手一掏,又有一把传单;电子信箱也早早有人发来邮件……针对校园活动“地毯式”的宣传,浙大一位学生开玩笑说:“很像牛皮癣。”

  浙江工商大学一位社团负责人小李说,这些宣传的价格不菲:市场价横幅5元一米,做一条最少要花40元;传单一毛一份,搞一次活动起码得一口气印个几千份。这两项下来就要几百元。“一年搞两次活动就山穷水尽了。”

  在杭州某高校口译协会提供的一份财务收支明细表上,记者看到,该社团在今年上半年举办过一次口译、雅思、托福备考冲刺讲座,此讲座的宣传费用投入为495元。而该社团上半年招纳新会员收到的会费只有280元。在学校没有任何资金方面支持的情况下,社员们只能从校外商家那里寻找支援,有时候还要自己掏腰包。

  追问——

  为何不惜血本极力宣传?

  是攀比风气下的无奈之举

  浙大国际文化研究社原负责人方同学说:“大肆搞宣传,其实是一种无奈!”

  上学期,他们社团搞了一个沙龙,请来了国际政治的几名教授畅谈法国巴黎骚乱的根源及影响。本来是一个纯学术活动,不需要造什么声势,但最后他们还是做了宣传。“没办法啊,其他社团活动形式新颖,宣传到位,我们不把宣传做大,很可能会冷场。”

  怕冷场、打响知名度等借活动给社团“造势”的心态占据主流。而在高校学生社团中还流传着一个恶性攀比的“潜规则”:搞活动,就要搞大;搞大,就得把宣传做透做深;要大手笔宣传,就得去找赞助。似乎谁的声势大,谁的活动就好,社团影响力也越大。这可以说是校园宣传流于形式、只重量而不重质的根源。

  某高校话剧社负责人告诉记者:“有一次举办活动,宣传做得简单了一些,连自己的社员都抱怨说,咱们怎么这么小家子气啊,人家社团一搞活动全校都知道,我们这么宣传哪能有作用?弄得我也无言以对。”

  由于社团经费一般仅限于会员会费,一旦要举办活动,社团成员就要“兵分多路”寻求商家赞助。于是,在学生游说商家时一般都做出“全方位宣传,在校内树立企业形象,开拓学生市场”等承诺,不少宣传品上也冠有赞助商名称,眼镜店,通讯公司,蛋糕房、礼品店等等,活动被商业外衣包裹起来。一学生干部向记者透露,不少宣传目的已经不再是通告,“更多是履行对活动赞助商的承诺。”

  反思——

  好活动一个网上通知就能聚人气

  倡导校园活动宣传回归“绿色”

  形形色色的商业化宣传手段席卷校园的同时,仍然有一些学生社团坚持着“绿色”宣传理念。浙江大学红十字会的小潘说,在印传单时,我会事先保守估计印量,不够再适量加印,“尽管我们的活动由校医院拨款,但我始终觉得节约些好,不必要的浪费很可惜”。

  上个学期,在浙大一次数学建模活动宣传中,承办方在电梯口发放传单,在电梯的另一头摆放了一个回收筐。这样一来,宣传单可以多次利用,宣传效果也达到了。

  杭州某高校金融系的励同学认为,社团在活动宣传这一块中,存在攀比心理也是正常的,但“力求活动精品化、规模化不见得对活动本身产生积极作用,学生社团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活动的实际内容和意义上。”

  浙江大学学生会副主席王勍然表示,一切宣传为活动服务,活动意义、规模决定宣传方式选择。他说,像“三育人标兵”评选活动的确需要大力度宣传,动用大型喷绘是必要的;而一些规模小的常规活动,如新生才艺大赛,完全可以采用简单的网络宣传方式,有些活动甚至只要出一个网上通知就行了。

  “重申大学校园倡导勤俭节约并不是小提大做。”浙大学工部陶珺老师认为,学生活动的宣传要有针对性,不能盲目跟风,追求声势。她建议社团要打造绿色活动,尽可能采用电子邮件、网络等廉价节约的宣传方式,“真正符合大学生需求、有意义的活动,即便不大张旗鼓,依然会有很多同学积极响应和支持。”

来源: 杭州日报 作者: 通讯员 陈伟 吴菲菲 记者 艾丹青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