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酝酿分类考试多元录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5日02:35 北京晨报 | ||
继近30万名远郊区中小学生率先享受“两免一补”后,本市城区中小学生取消杂费也已在“计划当中”。晨报记者 王颖/摄 链接采访 高考改革酝酿“分类施考” “分类考试多元录取”
资深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日前参与了教育部高考评价制度改革的调研,昨天他透露今后高考改革的基本思路,即改变“一张试卷”选拔不同类型学生、仅以总分定终身的做法,实行“分类考试,多元录取”。 谈松华解释到,按照新的改革思路,今后高考将实施不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的办法,即研究性大学、教学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在考试科目设置、内容类别上应有区别。 据了解,少数研究性大学将自主增加考试科目和面试内容,给予更多自主权,允许按学科或学院自主考试和招生;一般性本科院校,仍然采用现有的高考形式,录取标准向多元化过渡;而高职高专院校文化考试可参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分地区逐步放开,最终过渡到申请入学。 高职招生建议分类考试 现行的“普通高考”难以满足高职院校人才选拔的需求,这点已得到不少考试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认可。北京市教育考试院负责人日前建议,高职院校招生考试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来源分类实施。 据媒体报道,北京市教育考试院负责人日前表示,高职院校入学考试应充分考虑学生来源的多样性设计。其中供普通高中毕业生选择的高职入学考试,宜以新课改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为基础,适当增加选修模块,难度宜略高于普通高中的学业水平考试,同时加大考核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考试科目设置语、数、外加综合等科目。 另外,适用于三校生参加的考试,要符合文化课教学实际,并研究修订其考试大纲,同时考虑高职教育的学科知识要求,职业技能考试要分类规范。 晨报记者 罗德宏 链接数据 【六省市】 3000多本科生 录取后不报到 谈松华表示,受地方政府“政绩工程”推动和社会舆论的影响,高考升学越来越成为社会热点,社会心理和社会价值取向更加向“名牌”、“名人”倾斜,高分复读现象增多,人才供求不够协调。 一份2005年的调查显示,当年北京等六省市已录取不报到的本科生达到3000多人,其中重点高校本科生的有1500余人。 【北京】 城区中小学教师 平均月薪3000元 调查显示,目前城市学校来自非财政拨款的事业性经费,小学生均每年900元,初中生均每年1600元,分别相当于杂费的3.4倍和4.7倍,主要用于发放教师津补贴和维持学校运行成本,实际上可能还远不止这个统计数字。 城市教师收入中的相当部分来自非财政性收入,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小学结构工资改革,形成学校结构工资的来源主要依赖于非财政性资金。 据了解,北京主要城区的中小学教师平均月工资3000元左右,其中50%左右的收入来源于非财政性收入,其中一些优质学校高达60%至70%。 【全国】 财政增收25% 有望投入教育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财政性教育经费有望明显增加。教育部已两次讨论“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GDP比例何时达到法定的4%”的问题。有关专家透露,预计到2010年可能达到4%的标准,按照这一时刻表测算,今后5年我国新增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将投入教育。 链接声音 高校自主招生 名单应网上公示 目前,北大清华相继扩大自主招生的择才范围,谈松华建议,高校应建立网上公示制度,招生名单应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另外要成立招生委员会,主要由教授组成,每年轮换,并由投票决定最后结果。 政府应调控 社会资源不均衡 李连宁说,新义务教育法规定不再分重点校和重点班,不过老百姓心目中还是有“重点的”。目前需要关注的是,原来的重点校利用自身的优势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源,结果形成更大的不均衡,因此政府部门应调控名校社会资源方面不均衡的现象。 熟谙教育的李连宁表示,重点班不限于名称,初中和小学不能以实验班、特长班等名目来高收费、多收费,同时不能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中小学编班的依据。 晨报记者 罗德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