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警惕:“恶搞” 别让中小学生迷失了方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7日09:11 四川在线
来源:中国教育报

  

警惕:“恶搞”别让中小学生迷失了方向

  资料图片 :红楼里养性奴?日本游戏恶搞红楼梦

  时下,借助网络的传播,如“孔乙己偷窃盗版光盘”、“卖火柴小女孩成了演艺新星”之类的搞笑短信,在中小学生中广为流传——警惕“恶搞”让中小学生迷失方向

  白雪公主穿着泳衣打猎,孔乙己不偷书改偷光盘……”这是一首很多中小学生耳熟能详的手机短信。如今,这样的短信在城市中小学颇为流行。很多人把这种现象归为一种从欧美、日本传来的文化———“恶搞”文化。

  借助网络的传播,“恶搞”已经泛滥。“Q版语文”把中小学经典课文篡改成恶俗的搞笑故事:司马光砸缸救出了圣诞老人、萨达姆等人;《闪闪的红星》也遭“恶搞”,小英雄潘冬子满嘴脏话,一心要当明星。还有一种“恶搞”是给名著“换脸”的,一些借名著衍生的图书一本接一本充斥大街小巷,如《三国痣》、《嘻游记》等,原著中的故事早已被改得面目全非,什么关羽脸红原来是因为好色害羞,“桃园结义”三兄弟化身营销高手,唐僧也卷入了“三角恋”……

  “恶搞”不利于青少年成长

  对成年人来说,低级趣味、歪曲事实的“恶搞”文化可能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或者笑料。但是,对正处在成长发育期,世界观、道德观正在形成期的未成年人来说,就会影响到他们对是非和美丑的判断。比如,语文试卷上要求接诗句:“但愿人长久”,就有学生这样写道:“相伴德利斯”(德利斯是一种烤肠品牌)。很多青少年学生甚至以此为时尚。

  对校园内流行的“恶搞”文化,中小学生是怎么看的呢?记者采访了几名中学生。青岛市51中初中学生金瑞说:“网络上到处有‘恶搞’作品,同学们都会说很多像‘抬头肯德基,低头麦当劳’这样的‘诗’。刚开始看到‘恶搞’作品觉得挺新鲜、挺好玩的,后来发现自己的思维出问题了,什么东西都想‘恶搞’一下,这种思想很可怕。”今年刚升入青岛二中的高一学生张云开告诉记者:“‘恶搞’文化有利有弊,利是可以用更直白、有效的方式讽刺社会的丑恶现象,弊是会让青少年学生对中国传统的文化产生错误的认识。”学生孙梦娇明确表示,她不喜欢“恶搞”作品。因为很多“恶搞”的东西只是对别人的原创作品进行生拉硬扯的改写,有剽窃之嫌。

  “恶搞”已突破社会道德底线

  对这类“恶搞”作品,家长和教师又是如何看的呢?孙梦娇的妈妈说:“‘恶搞’的东西,我绝对不让孩子看,既没有知识又粗俗,孩子看了没有好处。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成长发育阶段,缺乏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鉴别,他们的阅读需要引导。这种把无聊庸俗当作幽默有趣,且用语极不规范的语句或书籍,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也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青岛51中教师郭海伦认为,“恶搞”并不是舶来文化,中国古代就有,近代鲁迅先生所著的小说集《故事新编》,几乎可视为“恶搞”的典范,但鲁讯先生是针对当时黑暗的社会势力进行“恶搞”,有其积极的社会意义。如小说《理水》中借用大禹治水的故事加以改编,讽刺不谙世事、只专注于学问的学者,这在当时极具现实意义。“但是,现在网络上和部分媒体上的大多数‘恶搞’作品,思想性几乎没有,有的甚至不惜突破人们的道德底线和感情底线,对处在成长期的未成年人是极大的误导。”郭海伦说。

  为未成年人撑起“过滤”伞

  青岛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徐剑波告诉记者,如果放任网络上的“恶搞”个别媒体的低俗化、轻浮化,就放弃了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底线。如果由此把与传统价值观念相悖、颠覆历史、侮辱英雄的“恶搞”,看作仅仅是笑料而予以包容、赞赏,甚至人云亦云,就是对当代青少年理想追求的亵渎。对未成年人,全社会都应当为他们撑起一把“过滤”伞,帮助其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学校和教师要教育学生自觉抵制低俗“恶搞”文化的侵蚀,要结合青少年的特点,在牢固把守观念底线、道德底线、价值底线的基础上,把更好的东西献给青少年,不断提升他们认知世界、辨别是非、分清美丑的水平和眼光。孙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