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把大海“装”进超级计算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1日14:50 新民晚报

  若有一天,海啸的惊涛朝中国沿海涌来,如何迅速传播预警?何时才能有这么一天,当台风还在西北太平洋上赶路的时候,陆上的人们对其成因及变化过程就已了然于胸?是不是将来的某一天,人们想要开发某片海域,点击鼠标就能身临其境?这些都不是遥远的梦想,对于已通过专家评审的国家“数字海洋”工程而言,都是分内事。

  记者日前从上海市海洋局信息中心获悉,我国“数字海洋”的应用部分将由上海率

先投入建设,“数字海洋”的首批“千里眼”和“顺风耳”启动在即。

  不能忘了“那片海”

  这些年来,随着数字管线的登堂入室,上海人的“e感觉”越来越灵敏。相比之下,约70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中,“数字神经”可就没有这么发达了,不少领域甚至还是“数字盲”。

  本市海洋、水务、渔政、气象部门都有数据库,但各建各的,重复建设却又缺乏共享。其实,各行业各部门对海洋数据信息处理和采集的基本要求大同小异。去年,海洋灾害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7.28亿,若有“信息化尖兵”及早通风报信,就不会这般“损失惨重”了。

  四维眼睛“盯”海域

  卫星、遥感遥测飞机满天飞,岸边观测站、浮标、船、地波雷达“驻守”海面,光缆和传感器在海底“睁大”眼睛,再加上远程互动的立体实验室和信息基础平台,大海宛若被“装”进了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四个维度上的“一举一动”均逃不过人类的眼睛。这幅“数字海洋”的蓝图将由国家海洋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描绘,上海示范区覆盖上海全海域,重点区域包括长江口和洋山深水港附近水域,并延伸至东海部分我国管辖的专属经济区,预计将于2009年全面建成,我国“数字海洋”的完整体系则可望于“十二五”期间完成。

  灾害海滩难“遁形”

  面对“数字海洋”,你可以身在千里之外,探访台风中心的风雨分布,追踪赤潮咸潮的发源地,预知海雾海风和降雨云团的逼近速度,识别过往船只的“指纹”。可现场直播,也能虚拟未来,有数据有模型有云图也有直观的视频画面,气象、海洋、海事、渔政、水务等部门都能从中解读远方海面上的相关信息。远方的海面上若有个“风吹草动”,后方的超级计算机即可分析。由海洋信息基础平台和“数字海洋”即时观测系统构筑的“海上信息港”,将令灾害预警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成倍提高。本报记者董纯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