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中国文化遗产:比荷马史诗长十几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00:05 大河网

  大河网讯编者按:今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0类518项。从本期开始,本报地理版将陆续刊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

  ◆民间文学类·编号Ⅰ-25

  ◆项目名称:玛纳斯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

  挥手臂,飙指法

  在记者面前,51岁的马曼·库尔班总显得局促不安。在被问到他早年和姑娘们的交往时,这位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歌舞团的演员更是面红耳赤,只好一个劲儿地微笑。一直到他弹起民族乐器库姆孜,唱起民族史诗《玛纳斯》,他才有些自在。而登上舞台表演《玛纳斯》时,他变得非常富有激情,动作激昂。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在中国,柯尔克孜族有16万人,但会唱《玛纳斯》的并不太多。据克州歌舞团的买买提朱马·买买提阿昆估计,大概只有200多人会唱《玛纳斯》。

  能唱全《玛纳斯》的就更少。现年88岁的居素甫·玛玛依是惟一一位能唱全8部《玛纳斯》的人。而能唱全《玛纳斯》第一部的也只有100多人,其中大多是跟居素甫差不多年纪的老人。

  买买提朱马还记得以前在毡房里看老人演唱《玛纳斯》的情景。被称为“玛纳斯奇”(柯尔克孜语,意为“能传唱《玛纳斯》的人”)的演唱者盘腿坐在中间,大家围坐成一圈,地上铺着毛毯。毡房里大概能坐50多人,再多的人就只能站在毡房外面,把围着毡房的毡子掀开,从架子的缝隙往里看。因为是坐在地上唱,“玛纳斯奇”通常是用手臂动作来渲染效果。唱到玛纳斯打仗的时候,他不但要模仿战马和战士嘶喊的声音,还要模仿玛纳斯的雄姿,挥舞手臂作厮杀状。因为动作幅度大,唱着唱着,“玛纳斯奇”往往就坐到前面去了,但他并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挪了位置。

  克州歌舞团在舞台上表演《玛纳斯》时,9位表演者戴着柯尔克孜族特有的白毡帽,一开场,齐声弹唱着《玛纳斯》序曲鱼贯上场:

  哎,……哎,……哎呢!

  我要唱雄狮般的英雄玛纳斯;但愿玛纳斯的灵魂保佑,使我唱得动听而且真挚……这是祖先留下的故事,我不唱它怎么行呢?这是先辈留下的遗产,代代相传到了如今。然后他们突然将节奏加快,9个人往前踏上几步,挥舞着胳膊,各自摆出雄赳赳的姿势———战斗即将来临,玛纳斯集合人马,英勇应战。

  除了动作比较激烈的片段,为了增加幽默效果、更具有表现力,买买提朱马他们还自己编了一些内容。例如最后一段是9个人用库姆孜“飙”指法,齐刷刷地朝左边弹、朝右边弹、朝上面弹、朝下面弹,甚至还反着弹。

  跟蒙古史诗《江格尔》的艺人只是静静地坐在台上弹唱相比,买买提朱马们的演出效果显然火热多了。无论台下的观众能否听得懂柯尔克孜语,他们都能被这些动作感染,随着歌唱的进行感受到严肃、宏大、激烈、紧张、诙谐等情绪。

  唱得好不用种地

  马曼·库尔班的库姆孜是跟舅舅学的,他父亲是农民,不会弹库姆孜。在家乡阿合奇县哈拉奇乡,马曼的舅舅弹库姆孜很出名。哪家来了客人,舅舅就会被邀请去弹库姆孜,唱唱柯尔克孜族的小曲子,唱上几段《玛纳斯》。婚礼、节日更是如此。

  库姆孜是柯尔克孜族人最古老、使用最广泛,也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全木质三弦弹拨乐器。除了清唱外,《玛纳斯》惟一可以用来伴奏的乐器就是库姆孜。

  马曼从小就学弹库姆孜。十几岁的时候,马曼要帮家里放羊,早上7点就起床,拿上个馕和马奶、酸奶之类的当中饭,一整天就呆在外面。在放羊的时候,他就拿起库姆孜,在草原上对着羊群边弹边唱。

  有的时候,姑娘们会主动要求马曼带上库姆孜去唱歌。按照柯尔克孜族的传统,歌手唱完后,如果姑娘们对歌手有好感,一般就会送他一块手绣的手绢留作纪念。在十七八岁的时候,马曼拿到了姑娘们送的第一块手绢。马曼后来收到了太多的手绢,已经不记得这第一块是哪位姑娘送的。

  马曼现在的妻子穗开当时也在姑娘们当中。马曼记得她没送他手绢。因为两家父母是亲戚关系,想亲上加亲,两人就结婚了。那时马曼19岁,穗开14岁。穗开对这桩婚姻相当满意,现在说起马曼的弹唱,穗开依然会翘起大拇指称赞,还颇为得意地告诉记者,当年的女伴里有好几个都喜欢马曼,但她把他抢走了。

  结婚后马曼就不放羊了,改种地为生。人们喜欢听马曼弹唱,就替他种地,让他在旁边弹库姆孜,给他们唱歌。听的人里面,“男的也有,女的也有;女的里面,年轻的也有,老的也有,结婚的也有,没结婚的也有,离婚的也有”,马曼的朋友买买提朱马打趣道。

  1979年克州举办了大型的弹唱会,马曼和买买提朱马的妻子都拿了第一名。第二年,他们被克州歌舞团选中,成为歌舞团的正式演员。

  买买提朱马和马曼他们被请到外面表演过不少次。他们去过几次“俄罗斯”———买买提朱马不大去分辨“俄罗斯”和“苏联”的区别,他一直用“苏联”称呼那个地方。也去过北京的中央电视台,在那儿看到了歌手刘欢,还在保利剧院表演过;去过上海,在1995年的“上海民族风”比赛中他们拿了一等奖;去过香港、澳门。

  买买提朱马印象最深的是2000年去台湾参加“中华民族博览会”的巡回演出,那次他们在那儿呆了57天,每天都要表演,以至于休息时间出去逛的时候都会碰到看过他们表演的观众,称赞他们表演得精彩,不仅会有人找他们签名,还常常会有这样的对话:“你们从什么地方来的”,“从大陆来”;“大陆好吗”,“好”;“台湾怎么样”,“好,台湾是个好地方”。

  “五十年,人事变换;一百年,大地更颜;不论经历多少岁月,英雄的故事永远流传。”《玛纳斯》序曲里这样唱道。可惜现在年轻人里面没有人能唱全。即使像克州歌舞团里专门表演《玛纳斯》的马曼、买买提朱马等几个人,也不过是能唱几个片段。买买提朱马经常会跟自己的孩子讲玛纳斯的故事,但孩子们只是愿意听,并不想学着唱。

  8部18卷,唱了近5年

  作为柯尔克孜族的史诗,《玛纳斯》主要流传于中国新疆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及新疆北部特克斯草原、塔城等柯尔克孜人聚集的地域。在中亚,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及阿富汗北部地区也传唱《玛纳斯》。

  跟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不同,《玛纳斯》并非只是歌颂一个人的英雄事迹,而是讲述玛纳斯率领的一家八代子孙领导柯尔克孜族人反抗卡勒玛克人(蒙古人部族)统治的故事。而且,不同于《格萨尔王传》和《江格尔》的完满结局,《玛纳斯》是以英雄之死的悲剧结局作为史诗的终结。

  由于依靠口头流传,《玛纳斯》在国内有70多种变体,国外有80多种,唱本的长短、行数都不一样。据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曼拜特·吐尔地介绍,中国的“玛纳斯奇”居素甫·玛玛依的唱本有23万多行,吉尔吉斯斯坦的“玛纳斯奇”萨恩巴依·奥若孜巴克(1928年去世)演唱的《玛纳斯》的第一部就有19万行,萨亚克巴依·卡热拉耶夫演唱的《玛纳斯》的3部是50万多行。

  居素甫演唱的史诗共分8部,以“玛纳斯”的名字为整部史诗的总名,其余各部以该部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包括《玛纳斯》、《赛麦台依》、《赛麦台克》、《凯乃木》、《赛依特》、《阿色勒巴恰和别克巴恰》、《索木碧莱克》、《奇格台依》。以长度来算,比《伊利亚特》(15693行)多14倍,比《奥德赛》(12110行)多18倍。

  史诗《玛纳斯》的产生时间,国内外学术界一般有3种观点,分别认为是8到9世纪的叶尼塞河时期、9到11世纪的阿尔泰时期或16到18世纪准噶尔时期。吉尔吉斯斯坦学者普遍认为《玛纳斯》产生于10世纪前后,所以在1995年举行了《玛纳斯》1000年纪念活动。

  克州史志办贺继宏研究认为,《玛纳斯》反映的历史背景应该是从公元13世纪初蒙古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灭西辽末主耶律直鲁古、侵入柯尔克孜地区开始,直到元朝统一这一历史时期所发生的事件。那时正是柯尔克孜部与卡尔梅特蒙古部(史诗中的“卡勒玛克部”)和西辽(史诗中的“克塔依部”)发生激烈战争的年代。作为史诗的《玛纳斯》最初只是有关战争场面的一个个短小的说唱故事,在那些参战的军人中流传,后来逐步流传到民间,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加工、补充,到16世纪前后,基本形成现在的叙事框架。

  与《格萨尔王传》“神授艺人”类似,演唱《玛纳斯》的“玛纳斯奇”们也大都传说是一场大梦之后获得了演唱几十万行史诗的能力。像著名的“玛纳斯奇”居素甫·玛玛依,称自己是梦见玛纳斯亲口教唱。在买买提朱马·买买提阿昆看来,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不是梦里学的话,整个的《玛纳斯》他怎么会唱呢?”

  由于“文革”中《玛纳斯》大部分资料不幸毁佚,1978年11月,年已60岁的居素甫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从新疆阿合奇县接到北京演唱《玛纳斯》。过惯了草原生活的居素甫一年后又回到新疆,继续唱《玛纳斯》。据说唱到激烈处,甚至昼夜不停,负责记录的工作人员不得不轮流值班。1983年3月20日上午11点,居素甫终于唱完了最后一行,65岁的他摘掉帽子抛向天空,狂喜地将小孙女举过头顶。由于《玛纳斯》文字整理工程浩繁,直至1995年末,8部共18卷柯尔克孜文版的《玛纳斯》才全部出齐。

  虽然现在会唱《玛纳斯》的人越来越少,但玛纳斯仍然是深受柯尔克孜族人尊敬的民族英雄。每个柯尔克孜族人都知道玛纳斯的故事,在柯尔克孜族学校里,《玛纳斯》的片段还被选入课本。

  能把《玛纳斯》唱全的居素甫·玛玛依极受敬重。1995年,吉尔吉斯斯坦举办“庆祝玛纳斯1000周年”活动,居素甫更受到最高礼遇,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他与各国总统一起在主席台前排就座。会上,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授予他该国最高荣誉“人民演员”称号,并于1997年派专人将证书及勋章送到居素甫手中。买买提朱马更愿意用“幽默”来形容居素甫·玛玛依。一想到居素甫的各种趣事,买买提朱马就忍不住笑,但他汉语说得不好,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他只跟记者讲了一个例子,那是居素甫去年跟一位56岁的柯尔克孜族女性在阿合奇县再婚的时候。居素甫的朋友跟他开玩笑说,你都80多岁了,还结婚干啥?居素甫歪着脑袋,点着头,戏谑道:“还可以。”

  《玛纳斯》第一部内容简介

  柯尔克孜人被入侵的卡勒玛克人奴役,濒临灭亡。年迈的加克普用祈子仪式使妻子神奇怀孕,并诞下被包裹在肉球状的皮囊里面的玛纳斯。玛纳斯生下来便“一手握血块,一手握油脂”。手握血块,预示着玛纳斯将让敌人血流成河;手握油脂,预示着玛纳斯将让柯尔克孜人生活富足。

  卡勒玛克的占卜师预言到玛纳斯的诞生,惶恐不安,其首领下令对所有柯尔克孜孕妇进行剖腹,不允许任何一个柯尔克孜男孩诞生。

  为了躲避卡勒玛克人的追杀,玛纳斯被送到森林里抚养。11岁时便策马挥戈,率领40名勇士以及柯尔克孜民众,将卡勒玛克人赶出柯尔克孜领地。

  而后玛纳斯娶妻成家,主持哈萨克汗王阔阔台依的盛大祭典,成为统率外七汗、内七汗共14位汗王的大可汗,是统率包括柯尔克孜各部落在内的60个突厥语部落联盟的总首领。

  为根除后患,追剿东逃的卡勒玛克人,玛纳斯开始远征。获胜后,由于玛纳斯把妻子的预言置于脑后,乐而忘返,结果被卡勒玛克败将用毒斧击中头部。驰马数千里返回故里后,玛纳斯死在爱妻的怀抱中。

  境外的《玛纳斯》

  □董迹

  在吉尔吉斯斯坦,史诗《玛纳斯》被称为“草原上的《伊利亚特》”。《玛纳斯》中有一段关于吉尔吉斯人起源的篇章《40个姑娘》,歌词里说,古时候吉尔吉斯人都是40个姑娘的后代。在吉尔吉斯语中“40”的发音是“吉尔吉”,“姑娘”是“吉斯”,所以“40个姑娘”就读作“吉尔吉斯”。由此可见《玛纳斯》与吉尔吉斯人的族源传说直接相关,《玛纳斯》被吉尔吉斯斯坦抬到至高无上的国宝地位也就令人不难理解了。

  由于深深植根于古老的草原游吟诗人口头说唱传统,在苏联时期,当吉尔吉斯文字创建、扫盲运动逐渐波及中亚草原,尤其是在广播、电视普及之后,《玛纳斯》口耳相传的“非物质”传播方式渐趋消亡。1950年代,苏联文化当局一度声称《玛纳斯》是“封建文化艺术”。

  作为吉尔吉斯人的民族史诗,《玛纳斯》顽强地留存到了今天。随着苏联解体,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建国,《玛纳斯》成为年轻的吉尔吉斯斯坦的国族文化象征。吉国政府宣布1995年为“国际玛纳斯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协助下斥800万美元巨资举办“千年玛纳斯”大型纪念活动,在首都比什凯克树立英雄玛纳斯雕像,而传说中位于怛逻斯附近的玛纳斯之墓也成为吉国穆斯林的朝拜圣地。

  中国新疆境内的柯尔克孜族大多数是20世纪初因沙俄迫害从中亚迁徙而至的吉尔吉斯人的后代。在1916年托克马克惨案中,77万吉尔吉斯人中的12万被沙皇军队屠杀,12万逃亡新疆。《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和吉尔吉斯人共同的文化遗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