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云大要求师生“持证”进校校园可能拒向社会开放引争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0日09:47 云南日报

  

云大要求师生“持证”进校校园可能拒向社会开放引争议

  云大校园已成“景点”

  “校徽?哦,我的丢了,还没来得及补办。”昨天下午,云南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李鹰翔走进云大东门时又一次被保安拦住检查校徽和证件,这是他一个星期来第三次被抓“

现行”。

  从11月1日开始,细心的人们发现在云南大学校园各个校门前都张贴了一纸“通知”:根据学校规定,进出校门必须佩戴校徽,以便识别和查验……

  云大通知“无证禁入”

  昨日,记者在云南大学党委宣传部看到了这份通知的原文。该通知指出,“经学校研究决定,所有师生自11月1日起在校园内必须佩戴校徽,全校师生员工凭校徽出入校园,严禁未佩带校徽及未持我校制发的其他有效证件(工作证、学生证、退休证等)者进入校园和校内各公共场所。未佩带校徽者及来访的外来人员必须进行登记。”

  “按我的理解”,云大党委宣传部一位负责人说:如严格按通知要求执行,除了到学校办事的单位和个人以外,校外人员将不被允许进入云大校园。

  与“教学评估”有关

  根据云大校方下发的通知,此项措施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云大的人文精神和优良传统,增强师生员工的爱校、护校意识,加强校园的安全管理,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云大党委宣传部一位负责人说,校园的规范和安全管理不能搞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不能盲目学习和崇拜国外的无“围墙”大学。他认为,此措施的好处有三:一是佩戴校徽将增强师生对云大的认同感和维护,传承学校文化;二是有利于学校的安全管理的维护;三是加强了校园环境管理,有助于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

  ◇◇现场探访◇◇

  “通知”尚未严格执行

  昨日,记者在云大校门外看到,正值下课时间,进出校园的学生络绎不绝。经过近半小时的观察,记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并未佩戴校徽,而保安也未进行盘问。直到门前进出的人群减少,保安才会随机检查部分没戴校徽的学生,并要求他们出示其他证件。“现在还处于宣传警告阶段,过一阵子如果不戴校徽,也没有‘一卡通’等证件,别说校外的,就连云大师生都进不去。”当记者扮做师大学生询问校园保安时,得到这样的答复。

  云大校园已成“景点”

  如今,云大校园不仅是师生教学科研的场所,而且已成为昆明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和外来游客青睐的“景点”;还有云大校园里的松鼠和翠湖的海鸥一样,早已成为昆明人喜爱的小精灵之一。

  记者昨天在校园里就见到不少校外人员的身影:银杏道上,白发苍苍的老人悠然散步;草坪石凳上,一对年轻夫妇亲密地贴耳密语;篮球场上,一群中学生正进行激烈的比赛;球场边,几个在附近建筑工地打工的青年在兴致勃勃地观看。

  家住天君殿巷的倪阿姨经常到云大校园学打太极拳,她告诉记者,附近的老年人都把云大作为养生锻炼的好去处,他们都看到了这份“通知”,希望弄清楚,是不是以后就不能再进云大校园了。

  ◇◇观点争锋◇◇

  “无证免进”引发激辩

  虽然目前该通知尚未得到有效执行,虽然已有预言该措施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而将无疾而终,但该通知中体现出的云南大学在校园管理中的思路已经引起了社会众多激辩。

  支持方:有助于校园安全

  记者昨天在校园中进行随机调查发现,赞同校园与外界相对封闭的人主要是出于对校园环境和校园安全的担忧。“现在云大就像一个大通道,什么人都有。”云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徐海燕说,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是景点,还是清净点好。生命科学学院的郑同学也提出,宿舍里时常会混进一些发小广告的人。

  在治安方面,大学生们反映最集中、最普遍的是校园失窃问题。工商管理学院大四的张同学说,自己在学校自习室里曾丢失过手机,而自行车、笔记本电脑、相机也是丢失比较多的物品。

  反对方:大学校园应向社会开放

  另一些接受访问者则发出了担忧和反对的声音。“大学之大,非校园面积之大,乃胸怀之大!”在云大“蹭课”的考研者朱志超激烈反对大学封闭校园。他认为,大学校园并不是大学的“私产”,而是一块“公地”——它应该是自由的,是面向全社会的,校园里的一些设施也应当适度向社会开放。

  “毕竟绝大部分来云大校园的人都没有什么恶意,如果真想进来犯罪的,借个校徽不也就进来了,能挡得住吗?”生命科学学院的陈同学也认为,云大校方的这种措施是被动的,是一种落后的校园管理思路,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

  ◇◇专家意见◇◇

  公共管理专家——可理解大学管理者苦衷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张成福教授昨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理论上,大学校园是一个相对的公共领地,应该欢迎民众更加接近大学。拒绝校外人员进入,从法律、政策上并没有依据;而从现实角度,云南大学校园管理所遇到的矛盾和困境,是中国转型期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如同城市管理一样,过分的人口流动也可能带来犯罪率的上升。”张成福说,对于云南大学采取某些限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管理者的苦衷。他建议,这种涉及公共性的问题,应当通过有效的制度性对话加以解决,即拿出问题进行广泛的公共性讨论,相信大学和公众可以达成共识。

  安全专家——高校安全防范应着眼局部

  “目前的高校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校园了。”安全方面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汪勇认为,校园开放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确实给安全防范提出了挑战。高校安全问题的根源所在是目前经济转型期的特殊社会状况。而具体的原因主要有:校园情况复杂、安全管理疏漏。

  “目前要想更好地做好安全工作,高校应该在‘看门式’管理的基础上,将安全防范工作缩小到局部,比如对学生公寓、图书馆、实验室等局部的学生聚集场所重点防范。”汪勇认为,在大环境开放的同时,高校应当对小范围小局部进行有力控制,以更加集中有效地进行安全管理。

  □ 本报记者 谢炜/文江洋/摄(春城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