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惠志敏:代课老师也是人,我们需要公正对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2日11:15 四川在线
来源:新京报

  ■对话动机

  惠志敏,男,42岁。从1985年起,惠志敏便在甘肃省庆阳市宁县良平乡惠家小学做代课教师。其间,他曾发表过多篇教学论文,并在权威刊物发文修改了小学课文《翠鸟》。今年8月,惠志敏未能通过县里组织的统一招考考试,被清退出教师队伍。当月,他的女儿被甘肃农业大学录取,因家里没钱放弃。10月29日,惠志敏到兰州打工,曾寻找多份体力工作

,均以失败告终。他的遭遇经媒体报道,激起广泛关注。11月7日,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惠志敏。

  一听到汽车喇叭响,我就想回村里

  新京报:惠老师您好,现在还在山里搬石头吗?

  惠志敏(以下简称惠):不搬了。11月2号上午,我到山里的采石工地上,工头不信我只有42岁,就让我搬一块石头试试。那块石头有70多公斤,我好半天才挪动。后来又干了一会儿,发现这活儿实在干不了呀,搞不好还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放弃这份工作后,我现在到一家教具厂打工。

  新京报:是不是觉得跟教师职业比较接近,才做这个工作的呢?

  惠:不是,这是老乡替我找的,让我可以有口饭吃。这里随便一个民工都能干,不需要什么文化。

  新京报:那吃住条件如何?

  惠:我农村出身,吃随便凑合都可以。但住的条件不好,三个人挤一间小屋,连电灯都没有,房子又漏风。老板给了我一床被子,兰州晚上气温低于零摄氏度,我穿着衣服睡还冻得直发抖,根本睡不着。

  没钱买被子,也只好先忍着了。

  新京报:才来兰州的时候,您就想找体力活吗?

  惠:不是,我想找个办公室文字工作,或者是一个民办学校教书。可人家一看我跟个盲流一样,根本就不理我,试了几次,我就彻底放弃这个念头了。工作可以将就,整天蹭脸面可难受了。

  新京报:那您来到兰州一个多星期,感受如何?

  惠:很不适应。我很不适应大城市的生活,整天可心慌了。一听到汽车喇叭响,我就想回村子里,钻到屋子里读书该多好呀!

  那时想,转正了就和考上大学的同学一样

  新京报:您是1985年开始做代课老师,哪一年高中毕业的呢?

  惠:八三年。我复读过两年。

  新京报:为什么连续三年都没考上大学?

  惠:我外语差。

  等到了八五年,第三次高考失败,我已经不再对外语报什么希望了。再复读还要失败,我复读也没用,就回村里当了代课老师。

  新京报:当时怎么想的?

  惠:好好干,照样可以成家立业。再说,一转正的话,我跟大学毕业的同学还不一样?

  新京报:你考上大学的同学,现在都在做什么?

  惠:他们都成了公家人了,不论教学还是当官,活得都比我好。我一直留在村里当代课老师,也是为了有一天能转正,能有尊严地站在讲台上,实现自己的理想。现在看来,我想得太简单了。要是能转正的话,以我的教龄,一个月现在能拿1200元的工资,也不用现在跟一群小伙子比力气了……

  当代课老师曾让我感到很光荣

  新京报:当时你回村里做代课老师,家里支持吗?

  惠:很支持,当时这是光荣事儿。再说,一个月45元的工资也差不多。我一边当代课老师,一边还可以下地干活。

  新京报:村里人如何看待您的?

  惠:当时的代课老师,有不少只上到小学或初中毕业。高中生做代课老师,还比较稀罕,大家都很尊重我,也很羡慕我。21年来,我教出了两代人,大家都喜欢到我家里坐坐,聊聊过去,聊聊孩子的学习情况。这让我感到很光荣。

  新京报:当时惠家村小学有多少名学生和教师?现在呢?

  惠:我才进学校的时候,学校有250多名学生,9名老师,其中6名都是代课老师。

  现在,学校有12名老师,全是公办,430多名学生。

  新京报:代课老师超过学校教师的一半……

  惠:是呀,我们那地方都是这样,20多年前,我们代课老师撑起了多半边天。现在说清退就清退了!

  新京报:那您教的学生中,有多少人后来考上大学的?

  惠:大概有七八十人吧。

  21年的从教生涯,我问心无愧

  新京报:当代课老师期间,又参加一些学习或培训没有?

  惠:1995年,我就获得了自考大专文凭。代课老师都比较有忧患意识,争着去考大专文凭。不过,后来看这没什么用。

  就因为这个,1996年我本科自考过了两门,就没有再考了。

  新京报:那您有教师资格证吗?

  惠:心理学和教育学考试,我早在十几年前就通过了。可这没一点儿用,公办老师过了这两门课就可以拿到教师资格证,我们代课的就不能。

  新京报:代课老师的待遇与公办老师有何区别?

  惠:我们工资只有200元,是他们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没有任何保险和公积金,也没有福利可言。我当着班主任,却拿不到班主任费,就因为我是代课教师。

  新京报:你有很多教学和科研成果,上级部门一定会鼓励你吧?

  惠:没有。我们代课老师的教学成绩和科研成果,是不能参加县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评比的。我们只能在乡里、学校里评比。

  新京报:那乡里和学校给你发的奖状多吗?

  惠:很多,奖状贴满了墙。我刚当代课老师时得的奖状也在,我每次看见就哭(抽泣)……

  新京报:你如何形容自己21年的从教生涯?

  惠:我问心无愧。取得那么多成绩,我敢说一般的公办教师也很难达到。

  被辞退后,实在受不了这样的煎熬

  新京报:您是如何被清退的?

  惠:2000年,县里给1984年前参加工作的代课老师转正,没我的份儿。今年8月,县里又组织考试,语文和数学两门,满分150分,我考了100.5分,差4分没录取。两门只给两小时答题时间,太短了。

  新京报:录取比例有多大?

  惠:我们代课老师和尚未分配的师范院校毕业生一起考,一共2300人,只要58个。

  新京报:代课老师清退后,有人补位吗?

  惠:有,刚毕业的大学生可以立即补上来。现在惠家村小学教师满员了,都是公办的。

  新京报:被辞退的人感受如何?

  惠:当然难受了。回到村子里,想想自己21年来的努力和心血都白费了,再看看有的村民带着嘲讽的嘴脸,我实在受不了这样的煎熬。带上100块钱,就坐上了来兰州的汽车。

  新京报:您有孩子吗?

  惠:有个17岁的女儿,还有个10岁的儿子。女儿今年高考考上甘肃农大,家里没钱上,她连续两天没吃饭。我和她妈抱头痛哭。秋天开学,她又去复读了。

  新京报:她没说别的?

  惠:当时我刚被清退,女儿也考虑到我的心情,她没有多说话。可我觉得自己很无能。一个大男人,光读书多有什么用,连自己女儿上大学都供不起!

  新京报:她明年再考上大学,就有钱读吗?

  惠:我想让她上军校,可以免费,但我担心她一旦考不上,还得上普通院校,就来兰州打工,背着她,为她挣点学费。

  代课老师不一定比公办教师差

  新京报:你到兰州,家里人同意吗?

  惠:他们不同意也没办法,家境放在这儿。我要是像有的代课老师那样,早点改行,或者找个门路,现在也不会搞成这样了。我感到气愤,更感到窝囊。

  新京报:来之前跟老乡联系没?

  惠:没有。我是来了之后,在劳动力市场遇到老乡的。离开家乡的时候,就是赌着一口气,卖苦力也要多挣点钱再回老家。

  新京报:你是什么时候到兰州的?

  惠:10月29号。找过很多力气活儿,都因为面相比实际年龄大,被人家拒绝。我在想:前半生以知识教育人,下半生只好用劳力养活家人。

  新京报:县里清退代课老师,有补偿的规定没有?

  惠:有。2001年之后的,每人每年补助100元;2000年以前的代课教师,每人每年补助300元。

  新京报:那按照宁县的标准,您可以领到6300元的补助,你觉得这个标准定得如何?

  惠:太低了,大家都觉得应该一年补助500元,至少够得上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吧。

  新京报:如果照500元发补助的话,您可以领到一万多元。假设一下,要是可以选择的话,你选一万多元的补助,还是继续任教?

  惠:继续教书,我喜欢教书,我不认为自己能力比公办老师差。再说,除了教书,我发现自己不会干别的什么了。事实上,代课老师的教学水平,并不一定比公办老师差,我们当教师的都知道,但社会上很多人却不这么认为。

  新京报: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惠:代课老师也是人,我们需要公正的对待。

  ■链接

  发文质疑改编《翠鸟》恢复原貌

  小学三年级语文有一篇《翠鸟》的课文。2003年,这篇课文的最后一段关于老渔翁和孩子的对话,被编者作了“生硬”的改编。当年9月,惠志敏的《教学札记二则》的文章发表在小学基础教育权威刊物《小学教学研究》上,该文对《翠鸟》的改编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老渔翁说翠鸟与人做朋友非常牵强,逻辑上也不通。现在,我们看到的《翠鸟》又恢复到了原来的版本。这篇文章当时填补了庆阳地区的空白。

  此外,惠志敏撰写的论文曾被《中国教育报》评为一等奖。他还被《中国教育文库》和《中国基础教育》两家杂志聘为特约编辑。

  《翠鸟》原文: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老渔翁跟我们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逮它很不容易呀!”我们只好打消了这个想法。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被改编后: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老渔翁看了看我们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那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它从那么远的地方飞到这里来,是要和你们做朋友呀!”

  ■话外采访

  “教师招考很公平” 当地教育局称:惠志敏失去教职是因能力不行

  昨日下午,记者电话采访了甘肃省宁县教育局。工作人员称,惠志敏失去教职,完全因为他自己能力不行。

  “我们还没有看到媒体报道。”宁县教育局办公室一位女职员说,该县今年8月份的招考考试很公平,分数过线了就录取,不过线就淘汰。“不能说我们清退了他,是他自己能力不行,考的分数太少。”惠志敏的妻子已经偏瘫七年,母亲已经年过六旬。昨天下午,她还不知道儿子被媒体报道的事。“志敏打工去了,不当老师了!”老人在听筒中大声喊着。

  首先报道此事的《兰州晨报》记者朱静渊回忆,他是在兰州长途汽车站外发现惠志敏的。10月29日下午6时,朱静渊下班经过站门口时,发现惠志敏独自坐在寒风中,问了他几句。

  惠志敏回忆说,朱静渊询问他为何找不到工作,他就把自己的文凭和获奖证书全部拿出,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