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支教,焉能走“过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08:07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时下,不少地方都在大力倡导和实施农村支教活动,一些省市更把农村支教的经历作为中小学教师评聘中、高级职称的必备“硬件”。农村支教对于充实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把城市的先进教育理念、教学经验带到农村,加强城乡学校联系,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促进共同发展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在少数地方,开展支教活动有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个别市、县支教活动“一阵

风”,缺乏长效的促进机制和管理机制;有的城市学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意将本校的“精兵强将”派去支教;一些支教老师纯粹是为了职称晋升而支教,难免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和行为;有的乡村学校对支教教师“不好意思管”,权当给支教老师一次“乡村休养”的机会;更有极少数城市学校把支教作为惩罚手段,将工作上差强人意,或者不服管教的教师“发配充军”到乡村学校;少数城市学校的师资本来很紧张,只是碍于行政命令,不得不将“不少于本单位教师总数2%的人员”派出支教,为了避免自身工作的被动,这些学校常让支教教师两头跑,搞得他们身心疲惫。

  形式主义的支教现象,无异于“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其结果是这项工作不但难以收到好的效果,而且还会引起支教学校和受援学校双方、广大老师以及社会的反感,败坏支教工作的良好初衷和声誉。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只有强化组织领导,不断创新和完善支教方式,健全管理和考核机制,同时时刻注意解决支教教师的后顾之忧,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本文作者系合肥市第五十五中学教师)

  □张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