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高校与社会的切合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00:56 光明网 | |
既有教师教育百年积淀的底蕴、又有合校7年焕发的蓬勃,北华大学在时间的变迁中完成了合并后的融合; 既有医学、林学、历史、教育学科传统优势,又有工学科应用性特色,北华大学在空间的交织中实现着多学科协调发展。 “北望蔽野、华实盈畴”,在1999年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四校合一时,“北华大学”的由来寄予了很多人的希望。 “北国之花、大学之华”,7年的实践证明,一个省属重点大学已经在吉林市挺立。 “地处非省会城市,原来的四校基础都比较弱,很多人说我们是弱弱联合。这样的前提下如何发展?只有理清思路、打出品牌才能创造出发展空间。”校长刘和忠说。 思路,在新班子的身体力行、在全校员工的集思广益、在从整合到融合的历程中逐渐清晰——以和谐发展战略、内涵发展战略、优特发展战略、开放发展战略形成质量第一,以人为本,民主和谐,内涵促优特的现代教育理念,和谐建校、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的办学思路。 品牌,在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 “坚定不移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就是品牌之一。 北华大学把“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战略需要”写进了办学指导思想。 秉承传统,让学校成为地方经济的资源库 吉林通钢集团现有的三套主要炼钢装备20吨转炉,属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式炉,由于设备老化,造成故障频发、高耗低效等问题,急需进行技术改造。北华大学自动化研究所在接到企业请求后,立即组织科研人员赶赴公司,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测。在经过深入调查论证的基础上,为该公司设计了一套崭新的“20吨鼓炉炼钢计算机综合自动化系统”。该系统投入使用后,设备的生产效率提高了5%,年增效益两亿元。 为地方经济服务,是因为生于此、长于此。成长的大树下,发展的根已紧紧地缠绕在一起。 原吉林师范学院具有百年的办学历史,是吉林省教师教育事业的发源地,起源于1906年由清政府举办的吉林省初级师范学堂,是培育地方基础教育师资的母机。多年来,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了数万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人才。吉林地区的中小学中,北华培养的师资约占40%。尤其是在乡镇中小学中,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北华培养的教师在任教。“吉林市一中是吉林省的名校,多年来出现了很多的全省高考状元。而一中的老师三分之一出自我们学校。北华的区域性教育资源的中心作用已经十分明显”,刘和忠校长自豪地介绍道。 吉林省是国家确定的全国仅有的两个生态省之一。全省生态资源丰富但生态条件脆弱,在生态环境建设中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北华大学相继承担并完成了“大气污染对我国北方主要植物性森林昆虫种群动态的影响”、“长白山主要森林群落类型树木细根周转及其影响机制”、“东北林区主要森林群落凋落物分界及动态研究”等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承担并完成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合作项目“珲春东北虎栖息地生境评价”,以及科技部、教育部等国家部委立项的多个研究课题。为长白山野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吉林省西部地区植被的恢复,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持,填补了长白山生态环境研究的多项空白。 学校还充分利用拥有的农林和医学高等教育资源,申请承办吉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该项目计划用6年的时间,每年在全省农村选派招收2000人进入高校深造,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来自全省林区和农村村社的167名学员已入校。 他们为下岗与再就业人员建立的培训基地已经成为省内有着积极影响和良好社会效益的培训基地。如今,学校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高校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先进单位”。 融合创新,在地方发展中提升高校的生命力 “为地方建设提供人力与智力支持,需要高校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引领的职能与社会服务职能充分结合,并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创造力。”北华大学党委书记张连斌道出了地方与高校相辅相成的关系。 经济管理学院有关专家通过深入农村走访调研,得出一个结论:建设新农村,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提高农民的素质,其中最要紧的是提高村干部的素质。农村的需求就是办学的新方向。经济管理学院马上着手聘请名校、名企的相关专家和优秀的行政官员为客座教授,通过人才资源的整合,为培训农村乡镇干部搭建起了一个培训平台。此后,学院与吉林市委组织部联合举办培训班,到目前已先后举办了7期,共培训乡镇干部1000余人。 为更好地完善服务功能,北华大学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我们的服务模式已经由单一领域服务向多领域服务发展,由一般的技术服务向高科技服务发展,由服务地区向立足地区、辐射吉林省发展,由以人才培养为主向人才培养、科技支撑、文化引领等多功能服务模式发展。”在张连斌眼里,“服务模式的创新不仅惠及了地方经济,同时也激发了高校的活力。” 利用地方特有资源,开展应用开发,实现成果转化。学校先后完成了“吉林省坚果系列综合开发的研究”、“短轮伐菇木经济林的研究”、“吉林省木家具开发的研究”等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以及长白山特色药用、食用资源开发利用等研究工作,为吉林省开发利用长白山特有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学校承担的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全降解廉价塑料代用品的研制”,利用本省丰富的玉米秸为原料,制作全降解廉价塑料代用品,其开发的经济前景和社会效益都十分可观。学校还在应用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高效电解硅整流电源”,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被列为国家“十五”推广计划和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20项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该项目推广至今,已创产值3000多万元,实现利润600多万元。“无纸无笔记录仪”转让给一汽集团后,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质量第一,实现服务与发展双赢 “无论是为地方服务,还是提高自己,都只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办学质量。因此,合校后,北华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强化教育质量,牢固树立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观念,将质量第一的理念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建立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刘和忠校长说。 改革出质量。四校合一,面临的是教育资源重组的崭新发展平台。改革,是惟一的发展动力,也是提高办学质量的核心。北华大学首先以学分制改革为突破口,带动了各个层面的教学改革。他们依照“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善创新”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了由形式型教学到实效型教学的转变;在教学内容上把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及时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为合理;在课程设置上,以学科专业群为基础,构建起大课程平台,以学科大类确定公共基础课,以学科专业确定专业基础课,以专业类别确定专业方向课的课程体系,形成了文理渗透、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结合的新课程模块。 建设促质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才培养必须有好的环境相支撑。“为了发展而投入”,北华大学两年来累计投资千万元用于基础实验室建设。如今,学校的基础实验室全部达标、高精尖实验室省内领先、校园网络工程全面开通、体育场馆一应俱全。 管理保质量。北华大学的四个校区分散在吉林市的各个城区。拿什么来保证“形散而神不散”?北华的答案是管理。在组建之初,学校党委就制定了《中共北华大学委员会议事规则》、《中共北华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自身建设的决定》等文件,确定了学校的办事原则,并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以保证各项事业的正常运行。同时,以院系学科调整、党政机构调整、干部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后勤改革和产业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使得北华大学走上了法制快车道。 2003年以来,北华的学生在教育部等部门组织的各类竞赛中共获得省三等奖以上248项。其中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制作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广告设计大赛和全国航空航天锦标赛等主要竞赛中成绩突出,居省内高校前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