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做了50余年的老药工对记者感叹——手工制丸绝活面临失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0日07:57 东方网-文汇报

  在周六的童涵春堂中药文化节上,做了50多年药工的杨荣华师傅现场表演了手工制作丸药的绝活,引发观者啧啧称赞。但杨师傅私下却对记者叹了一口气:“现在老药工越来越少,我这门手艺也面临失传了。”

  表演的时候,杨师傅身着长衫,利用腰部力量按顺时针方向摇动竹匾,在精细的转动之中,一层层药材粉末渐渐成形,最后制成豌豆大小的丸药。杨师傅纯手工制丸药技艺具

有现代工业流水线生产难以抗衡的优势:对于一人一方的中药而言,手工制丸能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药剂。这对于长期服药的糖尿病、高血压、失眠等慢性病患者非常便利。近年来,要求把药材制成丸药的患者越来越多,很多中医师也建议病人服用丸药,但药行里就是缺少手工丸药制作人。

  业内专家表示,几十年前,手工制作丸药被认为是一个药工最基本的手艺,但目前上海仅有少数几家老字号药店的老药工掌握了这门手艺,老龄化和青黄不接的趋势明显。熬膏、浸药酒、做丸药是药工的三大传统手艺,可现在,手工制丸药正因后继乏人逐渐式微。

  “做丸药很吃力,粉尘会把人弄得‘灰头土脸’,而且制药的时候要扎五六个小时的马步,干久了背部自然会酸痛。”同样会做手工丸药的陈志明向记者解释,做丸药一定要仔细、耐心、思想集中,把一帖中药做成丸药,一般要花一天半时间,稍微有点疏忽就会前功尽弃。这份辛苦,或许正是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的原因。

  中药文化节的药材鉴别师同样也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鉴别师们说:“我们以前都要跑去深山老林,看各式各样的人参、虫草,可现在药材多是人工养殖,野生的罕见,我们基本上不用跑东跑西了。”跑得少,见得少,自然鉴别能力就有限。而鉴别师们缺少基本功,就可能令许多假冒伪劣药材有机可乘。

  上海中药行业协会专家表示,现在是大声疾呼全社会重视中医中药保护的时候了,“否则老一辈的技能就将可能从我们身边彻底消失。”

  本报记者施嘉奇

  上海童涵春堂11月18日起举行为期8天的“中国药材稀世珍宝展”,展示物中包括一根重达1.8克、被称作“太上皇”的虫草,以及珍贵的羚羊角、琥珀、犀牛角、虎骨等。这些曾经的“灵丹妙药”如今已经退出药材市场,只陈列于橱窗里供人观赏。

  本报记者傅国林摄

  

做了50余年的老药工对记者感叹——手工制丸绝活面临失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