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全省特色高中行”走进淮南二中——— 葛晓辉:创办示范高中与教育均衡发展并不矛盾(多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0日08:35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淮南二中教育发展概况

  淮南二中创办于1946年秋,不久前刚刚迎来60岁生日。淮南二中是淮南市最早的一所中学,原名淮南路矿员工子弟学校、后数易其名,1956年由矿务局交市管理,始定名为安徽省淮南第二中学。1959年淮南二中成为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的重点中学,1979年被省政府确定为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之一,2000年通过安徽省示范性高中的评估验收,成为安徽省示

范高中。

  六十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乘教育发展、改革之东风,强抓机遇,乘势而上,基本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办学规模空前扩大。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一个新的淮南二中呈现在淮河之滨:目前的淮南二中占地330多亩,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分隔明显.根据新区的规划要求兴建了科学馆,完成了高标准的运动场、篮球排球网球场,兴建了南北大门,在新区修筑了围墙和道路,完成了绿化和亮化工程;建成了校园电视台,开通了校园网,宽带背投进入到每一间教室,从而为学生创造了现代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学校也因此获得安徽省电教、实验室、体育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园林式单位、安徽省绿色学校等光荣称号。

  示范学校示范什么?

  记者:作为一所省级示范学校,淮南二中在教学管理方面有哪些独到和示范之处?是如何结合新课改来抓教育教学的?

  葛晓辉:作为当地的一所名校,淮南二中的先驱们为了路矿员工子弟弦诵有堂,“德以立身、学以立业”,筚路蓝缕,披荆斩棘。60年的办学历史,积淀了淮南二中在教学管理方面的经验。首先,我们提倡民主管理。学校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方针,把教代会作为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每年一次的教代会上,认真听取和审议校长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及提案处理情况的工作报告,并对学校的多项工作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几年来,学校教代会共收到和及时处理教师提案260余件。会议还对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及行政人员进行工作测评,督促他们树立公仆意识,廉政意识和服务意识。

  学校不断拓展校务公开的领域,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刊、橱窗、宣传栏电台等多种媒体手段,及时公开学校财务收支情况、基建收支情况、基建项目招投标等情况,公开学校评优评先、职务评聘情况等内容,确保了公开、公平和公正。同时,学校建立健全了校务公开公示制度,设立了校长信箱、建立了校领导联络教研组制度和学校中层以上干部与年级组长例会制度,建立了校长接待来访制度和学校基础建设领导小组议事制度等等,这些都为二中的健康和谐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其次,在教学中,学校积极参加新一轮课程改革,成为全省首批课改示范学校。学校要求广大教师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施“两师”工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名师工程”着力打造一支品牌教师队伍。“青蓝工程”加强对青年教师培养。目前学校拥有一批德艺双馨的特级教师、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省市“教坛新星”、省市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5名,高级教师100多人,20多人拥有研究生学历。10多人次获国家级、20多人次获省级、40多人次获市级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先进个人荣誉称号;50多人次获国家级省市级教学大赛一二等奖。

  科研兴校是二中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之一。目前学校有4个国家级课题子课题、10多个省市级科研课题已经结题或正在研究中,有3个课题获省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近年来我校教师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100多篇论文,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校教师素质教育论文专集《杏坛新雨》。教学研究上加强集体备课,倡导教研组内听课、评课活动,每年两度组织开展教学开放日活动。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学校教育现代化高速发展,高速宽带校园网、多媒体教学终端、背投电视等进入每间教室,大大增加了教育教学活动的科技含量。我校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的课题研究成果广泛用于教学实践,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学校高考成绩斐然。2001年高考本科达线541人;2002年629人;2003年633人;2004年771人;2005年948人;2006年1185人。其中重点大学达线人数稳居淮南市之首,全省前列。学生学科竞赛成绩优异。获国家级奖项20多人次,省级奖项100多人次。2003年至2005年三年间,在奥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的就达79人次,在市级竞赛中一等奖时常占三分之二以上的比例。

  如何办出学校特色?

  记者:有人说,在目前教育现状下,高中的办学特色就是升学率!您是如何看待这句话含义的?

  葛晓辉:这句话不无道理。在高考指挥棒下,中国的高中教育几乎“千校一面”。高考确实是各校最重要的特色。我走访了国内不少“知名高中”,总的印象是,这些学校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一举成名,靠的就是高考升学率,只有升学率上去了,别人才会关注到它,“特色”往往在升学率的掩护下不断完善起来的,所谓的“特色”其实就是一种包装。我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学校要想办出自己的特色很难。国外学校校长可以按自己的理念办学,而在国内要按照统一的教材、大纲、教学指导思想、管理模式办学,学校的权力非常有限,所谓的特色只不过在某些方面有些成就罢了。

  记者:因为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积淀不同,每个学校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办学传统和氛围,这是不是办学特色?

  葛晓辉:我认为学校传统文化与办学特色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几十年的文化积淀塑造了每个学校不同的校风、教风、学风。就拿我们学校来说,老师之间团结、协作、严谨的工作作风;学生的朴实、好学的学习精神等。就是这样一代代地流传下来的,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只能说是一种传统,而不能说成办学特色。真正的办学特色应该具备三个支撑点:第一,特色理念;第二,老师、学生是否认可;第三,所产生的办学结果。我曾在美国的一所学校里看到,他们采用先进的多媒体远程教学,可以同时与几所学校互动上课,老师提出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学校的学生作答,这种教学形式才应该算得上是一种特色。

  如何理解教育均衡?

  记者:合肥作为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试点,今年中招首次实行一、六、八三所名校联合招生,以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你怎么看待这种模式,淮南市会考虑走这种“合肥模式”吗?

  葛晓辉:合肥和淮南尽管两个城市有很大的不同点,“合肥模式”的试用,不管结果如何,都会对淮南产生相应的冲击波。但据我了解,合肥市区较为集中,几乎没有住校生,教师居住地也较为集中,而淮南的城区相对分散,更主要的是矿区分布深入到农村和偏远地带。此外,合肥模式的另一个内在原因,是合肥作为省会城市,择校热一直居高不下,市民对此意见较大,而淮南则比较平稳。所以,即使“合肥模式”成功,淮南也不可照搬照抄。教育均衡和素质教育一样都是永远追求的目标,教育作为大众的公益事业,均衡只是一个过程,它是永无止境的。在任何一个状态下,教育都不可能完全均衡地发展。其过程是:不均衡——追求均衡——均衡——不均衡,即使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设备、生源等都一样,教育也会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也不可能完全均衡。如果人为地将教育拉均衡是愚蠢的做法。办学不能违反办学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于合肥一中、六中、八中联合招生以及与五中、二中、三中搞共建班,我认为并非解决教育均衡的根本办法,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引领作用,最好的办法是我觉得是建立“教学群”,让好的学校从师资、管理等方面予以帮助,达到教育资源共享,在好的学校帮助下被支持学校自己发展。

  作为政府部门来讲,提出创办示范高中,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带头和辐射作用与教育均衡,营造和谐社会的教育需求两者并不矛盾。关键看如何找到两者发展的契合点。例如,作为示范高中如果扩大招生,就会直接影响到其他薄弱学校生源状况,你发展的越来越好,别的学校就会越来越差。这里可以倡导一种共建精神,别的学校老师可以到我们学校来接受培训,我们的老师也可以到别的学校去指导教学,从根本上带动薄弱学校发展。近5年多来,淮南二中先后帮扶了化肥厂中学,实验中学,淮南市二十三中,淮南市十一中等薄弱学校,派出教师到这些中学担任学科教师,这些学校也经常派出教师来二中学习交流,在教学管理、德育优化、文化建设、后勤服务等方面二中发挥了较好的示范辐射作用,这些学校精神面貌,教学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此外,还资助了潘集的平圩中学、芦集中学,山南的孔店中学等基础设施薄弱的学校。

  哪些困难亟待解决?

  记者:您认为淮南二中要更好的发展,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葛晓辉:当校长难,当名校长其实更难。在《淮南二中2006至2010年发展规划》中,我们明确提出了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名校、名师、名生”战略,以建人民满意的中华名校作为终极目标,力争用五年时间,把淮南二中办成一所规模大、质量高、有内涵、有特色的全国知名学校。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均衡发展的大形势下,实现这一规划还存一些阻力。其一,观念层面的问题:构建和谐而不要拔尖,均衡发展而不要示范。目前,由于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和教育均衡发展的方针,从政府到社会就有可能会出现一种新的观念偏颇,那就是重点中学或示范中学以前占有了较好的资源,如较好的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优质的生源和师资,现在可以放缓发展或停下来帮助其他学校的发展。因而知名中学或省级示范学校发展的意识将被淡化。但我们认为,中央对教育的投入也即将加大,“上学远,上学贵”问题的对象主要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对高中教育阶段的收费政策还是允许的。此外,六中全会一再强调,科学发展是第一要务,示范高中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科学发展。其二,品牌学校政府扶持的力度有可能淡化。政府有可能淡化对名牌学校的扶持,来平息薄弱学校的不满和家长对昂贵学费和异地陪读的不满,从而为家长和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教育空间。客观地说,这么多年来,政府对二中发展给予的高度关注主要集中在:给予优惠的政策,提供一定数量的贴息贷款,在校园规划和建设给予一定的关照。政府对二中的直接投入相当有限,甚至没有。我们也希望政府在中部崛起,社会事业大发展的大环境下,能对二中进行积极的投入;同时,真正要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不应该是结果的公平,而应该是权利、义务、规则和机会的公平和均衡。我们也相信政府在照顾民意的同时还是要提升自身的形象,品牌中学是政府的招牌,城市的名片,不可能不注重她们的发展,关键是如何科学地发展,走好内涵发展的道路;此外,名校在历史中形成的文化内涵、管理模式、办学经验与优质师资队伍、基础设施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其三,优质生源的分流,教学质量将受到一定的影响。每年的招生大战是教育界的热点问题,去年我校在教育系统倡导了招生自律条约,不少兄弟学校也加入其中。但不少学校仍然采用各种手段暗中控制和挖掘优质生源,在名校和优质生源之间制造阻隔。随着教育的均衡发展,那么政府和教育主观部门就有可能采取相应的行政举措,来达到优质生源均衡分配的局面。无论如何,示范中学特别是淮南二中的生源素质有可能会出现比今天更为参差不齐的局面,一部分优质生源渴望获得优质教育的需求就有可能难以满足,淮南二中的教学质量也将受到明显影响,因而也就难以满足政府和社会对二中一直居高不下的期望值。我们认为,确保教育需求的公平、公正和合理,仍然要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尊重学生和家长意愿的原则,不可搞“一刀切”的行政命令。其四,优质教师资源一旦被稀释,难以配套形成气候,将严重制约教育的发展淮南二中现在拥有270多名教师,其中有高级职称的只有95人,大部分教师是最近几年进校的新教师,他们自身的成长仍然需要一定的周期,如果没有稳定的工作环境,他们的成长将会延期。当然我们这几年也进行了一定范围内的支教活动,但不是大规模成批次的。如果我们将现有的优质教师平均分散去支援薄弱学校,那么不能配套的师资不仅难以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而且对于教师的自身发展也将无济于事,甚至会出现以前曾有的一种状况,名校退步了,弱校看起来发展了,但事实上是整个教育发展变缓了,甚至出现停滞或衰退的局面。我们认为,教师资源的整合固然重要,但教师潜能的挖掘和激发更为重要,这就要重视薄弱学校的基本建设、教学管理和教师待遇问题。

  ·张璐璐·

“全省特色高中行”走进淮南二中———

  

“全省特色高中行”走进淮南二中———

  安徽淮南二中葛晓辉校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