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求学:视野更开阔,生活更自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4日12:45 文新传媒 | |
上海赴香港学子畅谈学习和生活 近期,境外多所高校已经在本市各高中学校“全面撒网”,以往困扰上海学生的“是否该走出上海”的困惑也已升级为“是否该走出内地”;在这些境外高校中,香港高校因为旅美学者的“内地名校被香港高校扫为二流”的观点备受瞩目…… 面对越来越多的机会,上海的学生到底该如何作出选择?为此,记者请来从本市考进香港大学的四名优秀学子,他们均在复旦大学接受过一年委培教育,目前又已在香港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在他们眼里,两地高校各有特色,高中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学校。 一、报考:一次尝试或好奇心 ●商科一年级学生朱婧莹 到香港来读大学,其实真的是原来想也没有想过的事情。哪怕是现在回想起来,都依然觉得神奇得有点不真实。那个高考后的暑假,某一个早晨,突然从天而降一封来自复旦的信,我因此很郁闷地被爸爸妈妈从梦境里拖出来,谁知却开始一段比梦更让我想不到的经历。从收到考试通知,到在一天之中完成笔试面试,正式成为港大的学生,真的像一个真实的梦境。 当初决定参加港大的考试其实是一个很快做出的决定。有香港大学提供全额奖学金的前提,我在面临选择时比起自费生自然少了经济负担方面的考虑,而更加指向学校本身。从客观方面来讲,港大相比内地的任何大学都有不可否认的优势。优越的硬件设施和充足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辅助设备和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更加国际化的师资和学生,全英文的授课方式,更多面向国际的交流机会,在课本知识之外能够获得更多。港大的全球名校排名相比内地大学的领先更是不争的事实(当时还没有出现将北大列为亚洲第一的排名)。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对于商科学生更有特别的吸引力。如果存在挣扎与痛苦,那么更多的考量其实是在感情方面的。对于复旦的喜爱,于我来说,并不仅仅因为她是一个客观事实上的内地名校。这样的喜爱,基于多少年的积淀,在高三一路的奋斗上是精神的支撑,在最终靠近的时候又再升华。不过如前面提到的,由于参加港大考试的通知也是由复旦发出的,在心理上,我认为能够去港大,不仅是港大给我机会,也是复旦给我的机会,我的选择是作为复旦的孩子接受她的一份礼物,而不是对复旦的背叛。同时,港大的委培计划将使我有时间在复旦度过一年的时光,我想我不会有遗憾。是这样的心理感受,决定了我几乎可以说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港大。 ●新闻学一年级谈甜婷 去年初夏的某一天,我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填妥报考香港大学的表格,连爸爸妈妈的意见都没有征求;高考结束后,随意地去参加港大的笔试、面试,一切都只是出于尝试和好奇。那个夏天,可能有许多高三毕业生的家庭和我的一样,在内地名校还是香港大学之间权衡犹豫,摇摆不定。“抉择”二字听起来似乎有些沉重,然而经历过这个选择的同学们,可能也和我一样体会到这个词对于自己,对于父母和家庭来说的分量。 然而出于种种原因,我还是选择了港大,并先留在复旦大学进行委培,这一年自由而轻松的安排让我们去充分感受这所内地名校纯净的校园气息和浓厚的文化质感。在这一年课业负担相对较小的委培中,我们有很大的自由度去选择那些与自己的专业完全无关、或许今后再也不会接触的课程;我们可以像任何一个正式的复旦学生一样去参加自己喜欢的社团和学生组织;我们也一样见证了复旦百年的荣耀与辉煌,去聆听了许多大师精彩的讲座,去组织了许多活动……虽然早已决定放弃上海的高校,到香港学习,然而离开复旦的那天,想到这从陌生到熟悉的一年,心里还是充满着不舍。 如今,当我开始一名港大新生的生活之后,我没有后悔当时的放弃和这个新的选择。这里一流的硬件设施、国际化的管理体制、令人爱不释手的图书馆、五湖四海的同学,我相信,都会给人一种全新的视野。 ●法律系二年级学生骆嘉昀 我是市北中学毕业的,2003年报考港大时,大家对香港高校的了解普遍不多,很多人都认为这只不过是出钱镀金。当时即使在我的家长和老师里面,也有两派不同意见。我爸爸是大学教师,妈妈是医生,他们的看法正好相反。我是“市三好”,高考有加分,因此妈妈很希望我考复旦,认为复旦也是名校,离家又近,今后我一样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爸爸和老师支持我去港大,理由是我可以接受不一样的教育,虽然那里的知识未必更先进,但是我的观念一定会随着眼界的开阔而改变;而我的志愿是法律专业,现在内地经济高速发展,个人、企业和外界的交流越来越多,律师行业将面对更多商务纠纷,如果我在大学时就对这类事务有充分的了解,以后从业时就会处在一个比较高的平台。相对而言,香港的高校可以提供这样的条件。 此前,我对港大也并不了解。当年的高考前夕,5月1日,我在上海的一个高校教育展上看到,港大的国际排名在亚太地区排到第三位,这个数字吸引了我,当时我就决定先报名再说,等高考后慢慢了解。后来我被复旦和港大同时录取,取舍时也再三考虑,那时港大还没有向优秀生提供奖学金,费用昂贵,再三权衡后选择了港大。 ●经济金融系一年级尹家桢 来到香港大学读书已经有小半年了,如果说一年前选择来港大时心中难免有些忐忑不安,那么这半年来充满活力的学习生活已经让我充分肯定了自己一年前的选择。 一年前的选择是痛苦而艰难的,然而香港大学国际化的视野,注重实践、学生自主的教育理念,以及香港作为东南亚金融中心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以经济金融作为理想专业的我选择了港大。 二、对比:学习更自觉生活更自主 ●经济金融系一年级学生尹家桢 港大注重实践的教学方法值得一提。在微观经济学的讨论课上,十几个同学围坐在一起,就一个教授给定的经济方面的问题提出看法,相互讨论。而这个过程中,不仅专业知识得以运用,同学们查找资料的能力、演讲能力、思辨能力、主导谈话讨论的能力等等都得到了提高。而商学院的课程很多都要求同学们组队完成项目,因而领导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亦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香港大学充足的教育资源的确令人振奋,曾在内地高校委托培养一年的我们相比香港本地的学生对此更是深有体会。在这里,激烈的竞争是在所难免的。不仅有来自内地名校第一流的本科生、交换生,还有香港本地的全A生,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让我体会颇深的是香港本地学生独立自主的、“搏尽”的精神。完全独立于校方的港大学生会成为港大校园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而各类学生组织的独立运作、自主管理也是港大一直以来引以为豪的传统。所谓“搏尽”意即做事要以100%的努力来用心完成,这可能也是香港文化很独特的一部分吧。很多时候,香港学生的认真劲让我十分佩服。 作为商科学生,香港浓厚的商业氛围让我觉得如鱼得水。港大商学院、香港专上学生会、各大银行和职业团体常常推出各种学习计划、竞赛项目等等,帮助商学院学生们提前感受职场氛围,习得种种商业文书的写作方法,模拟外汇、股市交易,尝试创新产品及服务等,不一而足。 我想我最为珍视的还是这里自由发展的空间。就像一颗种子有了适宜的土壤、阳光和水分能发芽生长一样,大学提供种种机会让学生能够自我发掘,自我培养,发挥自己的潜能。海外交流、商业比赛、各类运动队、文化社团、舍堂教育等等,相信一个敢于接受挑战,善于自我培养的人能在这里释放潜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新闻学一年级学生谈甜婷 来到港大两个多月,我已经感受到一种全新的学习氛围和自主自立的精神:每天的生活都被纷繁多元的事务和信息充斥着,压力和强度远远大过在复旦的生活。课业比较繁忙的时候,每天都在赶作业、论文,温习功课,迎接考试;相对轻松的时候,参加一些宿舍的活动,校园里的各种讲座、论坛也会把时间表排得满满的。每天,邮箱里都能收到几十封邮件,有应接不暇的各类活动通知,也有参加实习和课外学习的机会,所有信息都是那么公平、公开地展现给每个同学;独自在外生活,所有的事都靠自己去关注、去取舍、去决定,没有人会来提醒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甚至是至关重要的选课安排、志愿者机会、实习申请之类的事务,也只是一封电子邮件通知便了结,要靠自己去关注才不会错过;测验、考试和论文接连不断——一言以蔽之,所有的资讯都要自己处理和筛选,所有的安排都要自己调节和掌控。这些,都是我在复旦完全不曾体验过的。 到港大的时间还很短,但我开始体会“搏尽”(粤语)精神……我已经开始尝试拥抱我的港大生活。对我来说,放弃了,不等于失去,我反而得到了更多。这样的成长,只有当你离开家,离开最亲爱的人的呵护,离开那个再熟悉不过的生活环境,真正开始独立生活的时候才能经历;而这样的蜕变,对每个年轻人而言都是珍贵的,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学习,怎样交流,怎样为人处世,甚至于怎样认识自我。成长,总是让人自豪、骄傲的。 ●商科一年级学生朱婧莹 港大在教育硬件、软件上的优越性确实足以让内地高校汗颜。我们感叹住宿条件的火箭式升级,无需再面对图书馆拥挤到找不到座位的尴尬,接受全英文的授课方式,使用最新版的英语教材,面对国际化高水准的师资队伍。而在课余,独特的舍堂文化完全不同于内地宿舍的单纯概念,让我们有了新的、完全不同的体验,香港更加开放的文化环境也让我们接触到更加多元的各种渠道的信息和声音,能够有比以前更加多层次的思考。 因为有种种不同,那么不适应也必然是不可避免的。诸如语言就是一大障碍,因此造成的交流障碍在原本背井离乡的事实上又造成了更多的孤独感。另外,虽然我们在港大仍然是一年级新生,但由于已经有一年委培的经历,这其实并不是我们最初的大学生活,不再有懵懂地踏入大学校园时对什么都想尝试一下的冲动,也还未在一片新的土地上真的找到非常确定明晰的能够有动力去不懈追求的目标,我确实不可避免有一种迷茫。这样的不适应,并不是在来香港之前不少人担心的格格不入,相反,最初的过渡顺利到让人觉得那样的担心有点多于。可是,当问题从如何战胜那些环境为我们树立的困难转化为寻找并完成自己真正的期许的时候,就会发现,心理以及行动上真正的归属与融入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很多人都有过不开心,也有过怀疑,对环境,或者对自己。但是相信,这也都只是一个过程,尚在摸索。 ●法律系二年级学生骆嘉昀 虽然在复旦委培过一年,但我觉得两地的高校很难比较。最大差异体现在学术风格上的不同,在复旦时我也听到过很多大师的讲座,复旦的学生读书普遍勤奋,整体学术风格很严谨。但在港大,学生当中会有很多的价值观,读书不会是学生最重要的任务,他们会在学习之余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很多人甚至休学一年再回来完成学业,老师和学生对这些不同的价值观也都很包容。我的感受是,在香港读书也很累,但这种累和复旦给予的不同,不是考试和论文所带来的。 像我本人,就有太多活动要参加,有时候甚至不知如何取舍。最近,我正在竞选港大辩论队的队长,同时还参加金融和慈善事业相关的案例分析竞赛,12月份时还要参加模拟法庭。所有的社会活动安排都会提前在网上贴出,由学生报名参加。虽然大家不参加也不要紧,但绝大部分同学都很珍惜各种机会。这里的社会实践不算学分,和内地也有所不同。总之,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各个领域的领袖人物,而未必是学者。 三、对话:另一种选择 ●法律系二年级学生骆嘉昀我并不认同内地名校“二流论”,理由很简单,北大和清华一样也来港招生啊!更重要的原因是,内地和香港高校的学术风格不同,不同学生适合不同的成长环境。在港大,并非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样要看学生希望自己获得什么,是否适合这种学习风格。 ●经济金融系一年级尹家桢我并不赞成所谓内地名校二流论。只是香港大学与众不同的教育理念使得她在与内地大学的比较中显得十分特别。而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大学,也希望还在选择和比较中的学弟学妹们能够最终找到并踏入自己最理想的大学。 ●商科一年级学生朱婧莹我认为说到“内地名校二流论”这样的提法值得商榷,本身一流大学的概念就还不够清晰,内地的学校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但是对于内地的学生而言,选择香港的大学,得到的不仅是教育水准的一个提升,更是一种改变,一种历练,体验不同的环境,积累不同的经验,于是更加全面,更加完善,这对个人的成长都有着非常的意义。(对于内地基础教育的批评很重要的一点不就是狭隘性么?)我想说,对于一个学生,其实对比内地和香港大学的意义不在于得出一个孰优孰劣的结论,更多、更有意义的在于获得自我的补足。 ●法律系二年级学生骆嘉昀来香港之前,我以为香港的中小学生学习要相对轻松。但事实并非如此,这里中学生的学业也并不轻松,竞争同样激烈,社会上一样存在补习班和家教老师。每年只有87%的学生读到初三、高一,其余的学生都提前进入社会。高考时,每年考生也有12万人,但全香港只有8所大学,相比而言上海的高教资源要更丰富些。但是,香港学生家长的心态普遍比较包容,他们认为孩子提前进入社会只是另一种人生选择。 作者:尹家桢;李征 来源:新闻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