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合肥市教育考察团师生赴美哥伦布市考察 美国的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7日08:23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应美国哥伦布私立学校的邀请,2006年10月5日至10日合肥市教育考察团师生一行11人,对美国哥伦布市进行了教育考察。10月5日,考察团一行人抵达哥伦布市,八名随访学生即随前来迎接的美国学生和学生家长去美国家庭住宿,考察团的其他人员随哥伦布私立学校东亚研究院院长Kyle·Tong先生前往学校。学生们在美国的八个家庭中生活了五天,与美国的学生和家长相处融洽,良好的礼貌教养及学习习惯得到了美国朋友们的一致认可。在哥伦布的五天里考察团深入考察了哥伦布私立学校、美国新奥尔波尼公立学校以及丹尼森

大学。在这些学校合肥教育考察团人员除了听课、与学生和教师座谈外,还参观了学校的教室、阅览室、图书馆、乐队活动室、绘画室、实验室、室内室外运动场、餐厅、选校指导室等,观摩了学校女子足球队的训练情况并观看了学校橄榄球比赛。

  在哥伦布学习考察期间,就考察人员所关心的走班制、小班化教学、学生选课、对教师的评价和学生成绩的考核、课程改革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交流。

  走班制普遍,小班教学形式自由

  “走班制”在美国已是普遍的现象,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进入不同的教室进行学习。学生对于“走班”都很适应,这与在小学阶段学校就进行的“不分年级”的教学形式有关。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开始了这种“不分年级”的教学形式的实验和探索,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做法得到了广泛的重视,目前已成为美国小学低年级教育中普遍实行的一种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它以学生个别差异为出发点,根据个体的不同需要组织教学,这种教学采用综合课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地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而且具有教学意义的主题,设计丰富多彩的跨学科教学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美国高中的小班教学则更具特色,每位教师都有自己固定的教室,教室的布置除了反映学科特点以外,教师的个性特征也十分明显,中文教室内个性化的装饰,京剧人物、风筝、兵马俑模型、中国书法等使人感到好象置身于一个中国人的家庭中。在私立学校,考察人员所听的每一节课都是随机选择的,讨论、表演等各种活动成了课堂内的主要教学形式。上课时,学生的座位也不象中国的横竖成行,而是围成半圆或随机排列,自由组合,学生人数多则十几人,少则仅有八、九人,学生学习环境十分宽松。公立学校课堂教学形式和我们比较接近,学生上课时,排行而坐,只是学生人数和中国的班级相比比较少,一般在20至25人。课堂的教学形式也和我们较为相似,但是气氛较为宽松。

  美国高中选课制度与国内相似

  美国高中包括9至12年级,相当于国内的初三至高三,高中的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学生每年需修5门课,如果学生想多学一点,选6至7门也是可以的。语文和数学是每年必修的。历史需修3年,理科和外语需修2年。在美国的学校里都比较重视艺术和体育,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选修一门艺术课(音乐或美术),学完后可获得1至2个学分。体育锻炼不算课,但要计成绩。所以大多数学生每天下午放学后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或文艺活动,发展自己的能力。

  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每年必须修完一定的选修课,在选课方面学生首先是根据自己未来发展的需要和个人爱好,在学校的指导下进行。同时学校在校园网上为学生提供了全校教师的详细资料,包括教学经历、教学成绩、个人特长、授课范围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学校将根据学生的选课申请,进行统一的安排,对极少数学生选择的课程和不具条件开设的课程学校将预以取消。

  由于各学科的课程之间没有很紧密的衔接,学生选修的课程搭配因人而异,所以高中没有固定的班级,在一起上课的学生也不一定是同一个年级的学生。美国学生到了11年级(相当于我们的高二)就开始向自己所希望就读的大学提交入学申请,而大学常常要求在申请材料中介绍自己个性特点和特长,而那些缺乏个性和创造性的材料很难被大学看好。这些也都影响着学生的选修方向和内容。美国中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受到高校录取新生标准的影响,这一点与我国中学教育也很相似。在美国,如果高校在招生时只关注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学生就会努力争取好的考试成绩。如果高校在招生时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中学教育就会着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所以为了帮助学生了解高校的情况,能有效地递交入学申请,一些学校专门设有报考大学咨询与指导室,配有专职教师为学生分析大学情况,提出报考建议。在中国这种应对关系表现为高考考什么,中学教育就会努力去教好什么,如何考,决定了如何教。所不同是,在我国的一些学校,对于非高考科目,即使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也会被削弱甚至于被取消。1994年全国高考取消生物学科的考试后,一些中学当即将生物实验室改为他用,取消了生物实验课,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与中国比,美国高中生文科强理科弱

  在考察的过程中,考察人员还与学校的教师、学生讨论了学生的作业量问题。国内的很多人一直认为美国学生的作业量很少,但实际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美国高中学生的家庭作业并不少,很多学生都要忙到晚上10点或11点才能睡觉,他们也常常抱怨“睡眠不足”,“轻松愉快学习”的美好记忆也只停留在小学阶段。在一份美国国家教育发展评估调查表中显示:“90%的学生家长认为学生的作业过多”。

  对比中美两国的高中学生,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明显强于美国学生,特别是在理科方面,笔者认为这不仅反映了中国中学教学水平比较高,而且与中国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比较高以及社会、家长的期望值较高是分不开的。在美国国家课程标准对理科的要求相对较低,理科课本叙述很细,学生只要认真读懂课本,就会做所有的习题,不需要去找课外辅导读物。学生大都是在写论文或做实验设计时,才去查阅理科辅导读物。但在文科方面中国学生则比美国学生要差许多,特别是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这也是由于两国在教学标准上的差异所形成的。以美国的语文课为例,作为语文课本的《英文文学集》有2800多页,包括各种体载的文学作品节选或全文。而在课堂上教师只选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进行讲解,但课外一般都要求学生读完整的原著,并且要在课堂上与大家进行交流。

  个人进修是美国教师普遍的自觉行为

  在美国访问期间,合肥的考察人员十分关注学校对教师的评价问题,并多次与美国哥伦布私立学校校长Mackenzie先生和美国新阿尔伯尼学校校长助理Stranhes先生谈到这一问题。经过交谈考察人员了解到,在近二十多年来,美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质量,为提高中小教育质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比较突出的措施有二项:一是制订全国性教育标准,组织全国性的统一考试;二是提高教师质量。人们普遍认为,没有相应知识和技能的教师不可能使学生取得好的成绩,所以,很多地区和学校开始为教师设计考试,以评估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学校对教师教学成绩的评价,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由学校管理者组织有目的听课;二是在学生中开展调查,包括口头询问和问卷调查;三是看所教学生的各种考试成绩,特别是在国考中的成绩。当我们问到对于评价不良的教师,学校将采取哪些措施时,Mackenzie先生介绍说:一是提出改进意见;二是建议进修;三是辞退。美国各州政府都积极鼓励教师在职进修,使他们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技能。同时各州教育部门也会通过不同形式的考试,帮助教师了解他们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高,而这些考试结果同时也是学校和州政府评价教师的重要因素。所以在美国个人“进修”已经成为教师普遍具有的自觉行为。

  在美国各州也同时建立了教学评估和奖励优秀教师的激励制度,国家设立了总统优化教育奖金,美国国会拨款奖励全国每年评选出来的优秀教师。应该说美国近二十年来教育改革取得了的显著成果就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今天美国中小学课堂,正如前面所讲的那样生动活泼。

  美国教育改革在高中没有很好落实

  因为今年安徽省高中课改已全面启动,所以在美访问期间,课改是全体考察者关注的又一个重要的话题。但令笔者没有想到的是美国中学教师对高中课改所表现出来的冷淡和抵触的情绪,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如果说在谈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美国启动这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时他们有所回避还可以理解,因为那些毕竟是美国教育界不愿意听到的一个事实。但是当笔者问到美国“2061”改革计划时,学校的教师甚至中层管理人员都不知道时,笔者真是有些惊异,好在校长们都知道,使考察人员可以把这个问题谈完。

  谈到美国这一轮课程改革,不能不了解一下它的背景。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一向居于世界科技领先地位,经济发展深受其惠。然而到了80年代,美国科技的这种领先地位可以说已经江河日下,在激烈的国际竟争中已经没有太大的优势可言。特别是当时苏联率先发射了人造卫星,使美国受到了很大的刺激。美国《观察家》的主编鲍里奇撰文慨叹:“在国际技术贸易战中美国为什么竟会从一个稳操胜券的赢家而沦为一个毫无自信的弱者,居然十之八九都要败在一个曾被我们(用技术!)打得昨天还向我们俯首称臣的国家之手呢?”人们不约而同的把它归咎于教育。美国《伍德兰兹论坛》的记者在1985年采访当时的国家科学院院长普雷斯博士时,直截了当地问他:“是不是美国教育就是我们的竟争地位下降的一个要因呢?”普雷斯毫不犹豫地回答:“很遗感,是的。”1989年,布什总统召集50个州的州长研究教育现状和改革方案。制定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启动了美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被称为“2061计划”,美国这项改革计划,正是决意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科学教育这种不如人意的局面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同年2061计划的第一份重要报告《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正式发表。向来急功近利的美国政府,却没有误认为可以一蹴而就,相反,他们从长远着眼,全面着手,还辅之以终身教育,使提高国民素质的目标既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也贯穿在人生的全过程。报告对学生经过从幼儿园直到高中毕业这12年的学习之后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科学素养作了全面的描述。1995年12月6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会长尼尔·莱恩宣布美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科学教育标准正式出台。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所追求的目标,一言以蔽之,就是面向所有学生的科学标准。

  回首美国的教育改革,应该说在小学和初中级阶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这些改革目标在美国高中却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美国联邦教育部部长罗德﹖佩吉说:“25年来我们花了1250亿美元,却没有取得任何值得炫耀的成果。”为什么呢?通过与美国学校教师和管理者的交谈,我们认为其原因主要是三方面的:一是美国的教育改革也面临经费不足的问题,由于资源有限,所以公众也反对现在就把改革重点转向高中;二是教师对美国“2061”改革计划了解甚少;对改革的关心程度不大,对改革的意义认识不足,缺乏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期望值低,学生没有压力,许多美国人不认为大部分学生要有一个严格的高中教育经历,相当多的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都很低。有一项调查显示大约只有24%的高中毕业生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值,而且有很大的压力。联邦教育部长罗德经常提到“偏见和低期望”是导致学生不能取得他们能够也应该取得成绩的原因之一。

  这次赴美进行教育考察,不仅开阔了眼界,开拓了思路,对于做好合肥正在进行的高中课改也有不少借鉴意义和价值。同时在哥伦布所感受到的美国人的高度文明,社会的规范有序以及环境的整洁优美,对自然生态的良好保护等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良好的印象是同每个美国人的素质是分不开的,而人的素质高低又与教育是分不开的,由此笔者更感到作为教育工作者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每个教育者没有理由不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身到改革之中去,进而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系合肥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赴美哥伦布市教育考察团成员之一)

  □李卫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