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包菜大王邵德孝研究根和叶都能吃的"全食萝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30日14:17 龙虎网

  【龙虎网报道】见到邵德孝老人,是在江宁区麒麟镇泉水村的试验田里,老人正顶着寒风埋头打理自己的宝贝包菜和萝卜。“这纯属个人兴趣爱好!”邵德孝笑着对记者说,满是皱纹的脸上留下了岁月划过的痕迹,一身粗布衣服还粘着泥土。

  今年71岁的邵德孝曾经是南京农业专科学校(现金陵科技学院)的老师,一辈子都在靠自己的力量研究包菜的繁种和育种,他是南京第一个育出在最冷和最热的环境下都能种

植的包菜品种的民间育种专家。尽管没有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他却乐此不疲,又开始研究根茎和叶子都能吃的“全食萝卜”。

  为了自己的理想,3年前,邵德孝带着老伴将家从城市搬到这里,租了3亩地作为试验田继续他的民间育种研究。

  “解放前我在家曾经种过3年的地,对农业研究有特别的感情。”邵德孝告诉记者,1956年他被保送到当时的南京农学院上学,毕业后留校跟着一个老师搞果蔬方面的研究,随后被下放到农场。

  “由于当时学校没有专门设立包菜研究这门课题,我只能自己偷偷做。”原来,当时广西等南方城市包菜不能留种,每年都要到南农大引进大量的包菜种子。

  于是年轻的邵德孝想培育一种南京人自己的包菜,可惜没有得到领导的支持,他便开始偷偷收集资料,平时表面是帮着工人搞包菜生产,实际上是自己搞繁种研究。

  1978年,邵德孝到栖霞区农林局蔬菜科上班后,他的包菜育种才开始公开化,那年邵德孝43岁。

  “一开始,我准备小搞名堂。当时全国包菜种植面积最大的是中国农科院和北京农科院合搞的‘京风一号’,我就想培育一种包菜能够超越它。事实上,我失败了。”邵老笑着告诉记者。直到1982年后,他的育种研究才开始有了转机。

  培育耐热和越冬包菜

  “1982年,同事从日本带回了一种新的包菜种子,名字叫凯凯,耐热性特别好。可如果继续培育,那就是杂交一代很难留种。”邵德孝告诉记者,当时拿到新种子时,南京市有一笔研究伏缺冬缺菜的经费,他打报告申请却一分钱都没有要到。可倔强的邵德孝依然种下这种包菜,试图找到其育种方法,改变国内耐热型包菜种子稀缺的状况。

  “万变不离其宗,我将变种的扔了,留下好的种子。”邵德孝将上海的一个耐热品种包菜和凯凯不断杂交,取其精华再杂交再取舍。通过不断的重复,到1990年的时候,耐热型包菜已见雏形。

  邵德孝说,“这种包菜的特点是在南京35℃的高温下仍可结球。”因这种包菜生长期为56天,试验品种序号也是56,抗热性又好,故取名“伏秋56”。这项成果刷新了当时江苏包菜育种的“第一”纪录。

  育出了耐热型的包菜后,邵德孝又把目光投向了耐寒型包菜。“当时国内的包菜只有春夏秋3种,越冬包菜是没有的。12月份能吃到的包菜几乎都是冷藏的,没有新鲜的。这时,我的堂姐从意大利同学那得到了一种越冬包菜的种子。”邵老说,这种包菜的名字叫“白球”,特性很好,可以越冬,于是,邵老又开始爱上了这个品种,在1994年成功培育出了一个新的包菜品种“惊春893”,因这种包菜在8月播种、9月栽种、3月的惊蛰与春分之间收获而得名。

  “当时的包菜有两种类型:内填型和渐长型。内填型是指包菜从外向里长,渐长型就是从内向外层层包裹起来的,惊春893则是中间型,”邵老给记者比画道,“它一开始生长的时候是内填型,等到皮球大小的时候它又成渐长型的了。这个品种一举超过了当时勉强能称为越冬包菜的上海‘四月慢’,在全国算是第一个。”邵老说到这里,一脸的自豪。

  全食萝卜是“晚来得子”

  其实邵老的试验田里并不仅仅只有包菜。在田里,记者还看到了一片萝卜。“这不是和普通的萝卜差不多吗?”记者很疑惑。邵老没回答,他笑着示意记者摸一下他这些宝贝的叶子,又让记者摸旁边的普通萝卜的叶子。原来普通萝卜叶是毛茸茸的,而这些新品种的叶子非常滑溜。“这种萝卜叶也比普通萝卜叶肥厚。萝卜缨和萝卜根都可食用是这种萝卜最特别的地方。”说着,邵老拔出一个萝卜,记者看到,这种白色萝卜至少有两三斤重,老先生告诉记者,普通萝卜叶很苦很老,但这种叶子非常清脆,吃起来也非常鲜嫩。切开萝卜根,记者尝了一下,萝卜多水清脆,一点也没有普通萝卜生吃的苦涩。

  “这种萝卜缨可以生吃、凉拌,也可以清炒,还可以腌制作为咸菜,里面富含钙、铁、维生素A,具有很高的保健价值;萝卜根也有很好的食用和药用价值。”邵老说,这是他花了近10年时间培育出来的萝卜新品种,他给取名叫“全食萝卜”。

  邵德孝骄傲地对记者说,他的这种全食萝卜还在研究中,目前已经培育出六七个品种,“据我所知,这种全食系列萝卜,在江苏甚至全国都还是少有的。”

  15万卖了毕生心血

  “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推广方面,老百姓在观念上对可以吃的萝卜缨不能接受。目前还没有单位有意来大面积种植,都是我自己赠送给朋友尝试着去种。”邵德孝告诉记者,不仅仅是萝卜,他研究一辈子的品种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

  他说,以前研究的“伏秋56”他只是送给一些菜农种,看到他们种下后反映说不错,这是邵老不断研究育种的信心来源。“我的‘惊春893’曾经给高淳的一个菜农,在白云亭批发市场被称为‘高淳榔头包’,百亩地每年能盈利10万元,这让我很高兴。”

  “由于受到国外包菜品种的冲击,自己研究成果还将逐渐显得过时落后,但是,要想研究更好的包菜种子,还非得借鉴这些‘前辈’。”邵老笑着说,自己的年纪大了,越来越感到自己这样单枪匹马单干很吃力,于是在两年前将自己一生研究的近50个品种的包菜原始材料以15万元的价格全部转卖给了南京蔬菜研究所。

  小米加步枪的隐居研究

  几十年的单干,让邵德孝成了名副其实的民间育种家。“我就是小米加步枪。”邵老笑着说,到现在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他都还保留着最原始传统的育种方式。他说,现在很多科研所进行纯种自交系种子,利用先进仪器两年就能搞出来,我却要四五年时间。

  “目前我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问题,因为是民间育种,现在我都是自己掏腰包做试验。”邵老一脸苦笑。3年前,他携老伴来到了泉水村,租了14亩地,其中有3亩是试验田,其余都是生产田,每亩田的租金是220元/年,光这项开销就要花费他很多。“育种方面的开销我已经花了5万多元了,这还不包括房子。”

  邵德孝说,“我的3个儿子对我的工作不了解,还好有老伴支持我。这项工作是我的乐趣,再苦再累我也愿意。”

  当记者问到邵老的理想是不是要将育种进行到底时,他笑着对记者说:“我想把南京市的丘陵全部开发出来利用,搞真正的生态农业。”原来,早在1988年,邵老就写过这个建议报告,他指出,南京的丘陵都是肥厚的土层,阳光充足,可以种植现在短缺的牧草,作为农业最大的潜力——有机肥料。

  目前,邵老的试验田里,除了包菜和萝卜,还拿出一亩多试验田尝试种植龙牙楤木、红心大白菜等。“所有没有的品种,只要我有能力都要尝试着研究一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