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高校就业率”本身就是个伪指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08:09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搀假问题十分普遍,几乎已经成了一个社会常识,在饱受诟病的情况下,教育主管部门终于坐不住了,于是各高校即将面对一个带有强烈行政命令色彩的词汇:“一票否决”。

  新华社11月28日报道说,教育部今后对就业率造假的高校将在教学综合评估中实行“一票否决”,并要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这里,我们姑且不讨论如何制止就业率造假问题,而把视线伸向这个问题的源头:就业率这个指标本身的存在到底有何意义?为这个指标值得动用如此多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吗?

  按照有关方面的说法,就业率是反映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为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未来招生规模提供决策依据,并关系到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制定。但实际上真的如此吗?

  一个人的就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大多数人在离开校门后,他的人生历程与学校教育就失去了关联性,大学教育只是一生中所接受的诸多谋生教育中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揣着大学文凭的年轻人往往要经历时间更长、代价更高的社会再教育,知识再补充,乃至人格再塑造,才会使自己的人生轨迹慢慢清晰起来,以学生们毕业当年的就业情况来“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实在是太牵强。

  在统计时点、统计口径等技术层面上来看,就业率也是一个“无法真实”的指标,在市场条件下,择业过程高度复杂和动态,据报道,深圳大学生在毕业后前五年,平均更换工作7份,也就是每9个月就换一份工作。对学生毕业后即时性的统计,无法反映毕业学生就业真实状况,“7月份的签约率”,更基本是失真而毫无意义的。同时,就业过程中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十分普遍,在毕业之初,学生们还会尝试寻找一份对口的工作,但一段时间下来,仍从事所学专业工作的人已经少之又少。而这些情况,就业率指标已经不可能再有所反映了。

  另一个隐藏在就业率背后的问题也被人为模糊了:那就是学生们的就业机会除了来自教育程度本身外,尚有太多的社会因素掺合进来,相当多的学生能找到工作,是依靠父母亲友的帮助,他们所依靠的那张关系网与学校毫无关系,自然,这些学生的就业率与学校的教育质量也没什么瓜葛。

  其实,就业率造假的实质是,在教育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学校间的教育质量之争,已演化为利润最大化之争,就业率与其说是反映高校教育质量的指标,不如说是反映高校生存能力的指标,这个指标已经迅速由一种商业包装升格为生存底线,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批评家“传道解惑”的道德拷问,还是管理者“一票否决”的行政恫吓,就业率造假恐怕都无法被制止。

  所以,我们永远无法获得一个真正能“反映学校教育质量”就业率指标。因为在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下,其本身就是一个伪指标。或许,使用“谋生能力”这个概念可能更准确些,但这已经离开统计学范畴了。

  (王立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