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无声的乐章—重庆永川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礼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15:40 新华网

  新华网重庆12月4日电 (新华社记者 朱薇)他们不是聋哑学生父母却不亚于其父母,他们的工作是教书育人却远不止于此……国际残疾人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进重庆永川市特殊教育学校这个原本无声的世界,却听到了一曲曲用青春默默谱写出的动人乐章。

  与普通学校不同的是,这里没有信号铃声靠红绿灯指示上下课,这里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班里的课桌只有一排,而且是呈圆幅形排列,但最大的不同之处还是在这里读书的

学生——生活在无声世界的聋哑孩子。

  让这些无声世界的孩子感受声音的律动融入有声世界,是永川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们十几年日复一日辛勤工作的最大心愿。“我们这里的学生很多声带是好的,只是因为天生失聪,不知道怎么使用声带而成为哑巴。”樊建琴老师告诉记者,“于是我们说话的时候,就让孩子用手摸着我们的声带,让他们感觉声音的振动。慢慢地,他们学会了发声、看口型,最终他们大多都能与普通人简单地对话。”在这里工作已有12个年头的樊老师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孩子们,在将一批又一批学生送入社会的同时,樊老师头上的白发也多了一缕又一缕。

  语文、数学、美术、体育……义务教育规定的所有课程,这里的学生都能学到。“音乐课也能上?”记者问道。“当然,只是你讲的音乐课在我们这里是律动课。”樊建琴老师边回答边将记者领到一间特别的教室,这里有两面墙都是镜子,木地板与地面架空了足有一尺多。这里上的律动课,由一个老师弹钢琴,另一个老师领舞,孩子们跟着跳,“镜子可加强孩子对舞蹈的感觉,孩子站在这样的木地板上也能感觉到音乐的振动。”樊建琴老师解释说。

  学校现有的110名聋哑和智残学生,90%来自农村困难家庭,由于从小受到周围环境的“异样”对待,甚至连父母都嫌弃他们,他们刚到学校时性格孤僻、自卑,连基本的生活习惯也没有养成,衣服脏了不知道换洗,脸脏了不知道擦,天凉了不知道加衣服……这时,特殊学校的老师们便成了他们的父母,老师们首先要做的是要教会他们如何生活。就是洗脸刷牙这样的日常行为,老师们教自己的一两岁的孩子可能只用一两次就教会了,而对已经六七岁甚至十几岁的他们,老师们要实际演示十几次或者几十次才行。

  “为了让更多的聋哑学生不因为贫困而失学,永川市政府从今年起还专门安排财政资金为他们每人每月提供了160元的生活费。”樊老师乐呵呵地说,“过去我们走乡串村做工作,许多父母嫌进城读书花费太大都不肯送聋哑孩子来念书,现在他们已经开始主动将孩子送来读书了,今年就有一个母亲,儿子都16岁了,还主动送他来念书。”

  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自食其力,学校还在初中阶段开设了劳动技能课,在学生毕业前,老师们还要四处奔走为学生联系工作。“因为国家有很多优惠政策,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录用残疾人了,我们的学生比其他残疾人有优势,就业有保障。”校长王龙江说。

  不仅如此,在这些原先很自卑的学生中,有的还有了上大学的志向。2004年,成绩优异的蔡咪从永川市特殊教育学校初中毕业后考上了重庆的一所高中,至今她还常常给樊老师写信,信里有着她对大学的憧憬,有着她高中生活的苦与乐,但更多的是对樊老师的依恋,她在信中写——“不辜负您像妈妈一样的爱,我一定要考上大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