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先搭“孵化室”再建“交易所”上海试点生物医药“产学研”新模式打通创新链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5日07:50 东方网-文汇报

  本报讯(记者张懿)作为一位“草根”发明人,赵超英用了20年,才把他研制的可以替代血浆的“高渗氯化钠”注射液从实验室带入了市场。而一种新的产学研模式,则可望大大加速这类“民间发明”的产业化速度。昨天,“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上海生物医药分中心”(以下简称“分中心”)正式成立,将在实验室和企业之间,搭起一条成果转化的快速通道。

  “赵超英博士的发明,如果借助我们现在的模式,可能只需要七八年。”上海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主任李耀庭说。

  据了解,“分中心”是全国首家创新型、行业型和专业化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主要的服务对象是非职务发明人、中小企业及中小投资者。通俗地说,它的职能就是“孵化室”和“交易所”。

  “孵化室”就是通过专业的中介服务,帮助具备市场潜力的新药专利,成为具有临床实验批文、国家新药证书等的“成熟成果”,同时,做好知识产权的鉴定、评估等。“也就是把专利,变成投资人看得懂、愿意投的成果。”“分中心”主任任军告诉记者。

  “交易所”的职能,则是为这部分“成熟成果”最终获得投资而搭建一个交易平台。本月,“分中心”就将举办一次拍卖会,一些新药成果将走上前台。

  事实上,这样的成果转化模式,是针对目前的国情而特别设计的。在发达国家,生物医药企业本身就承担了研发、临床试验、获得药证、生产并上市销售的整个创新流程。而国内,新药的研发力量大多分散在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医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对于像赵超英这样的民间发明人,以及科学家、中小型创新企业来说,要独立开发一个新药,不但缺人缺钱,而且如果要靠自己完成并不擅长的临床试验、新药审批等环节,也是举步维艰;同时,有意投资新药的民间资本因缺乏信息和经验,很难找到成熟的成果。“产学研”沟通不畅,新药研发“接力赛”难以完成交接棒过程,这就需要专业服务机构来“扶一把”。

  据了解,“分中心”是由政府和企业联合组建并运作的,目的就是找到政府公信力和市场活力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既让“产学研”三方都打消受骗上当的顾虑,同时,尽可能按照市场机制高效率运行。

  任军告诉记者,根据他的估算,一个生物医药发明从专利到变成能被投资人认可的成果,大约需要在“分中心”里“加工”2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